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挂牌一周年。这个承载国家战略,备受世界瞩目的现代化新城,正在逐步进阶、焕新。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临港新片区签约项目358个,新增总投资2713.63亿元,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约120个;新增注册企业15115户,同比增长70%;特殊支持政策50条、产业发展“1+4”等各项政策陆续出台落地,东方芯港、北斗产业聚集区等各批项目陆续签约,S2、两港大道交通枢纽先后开工,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落地临港并顺利投产。

8月13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试验田”“风向标”的作用,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拿出更多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成果,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招商引资方面,通过配合多个处室协调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成立有企业服务部,专门为企业落地临港提供辅导和帮助。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8月19日,在多部门见证下,中国第一座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临港新片区。

今年56岁的陈刚在临港创办了一家提供工业大数据全链数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依靠早年赴美留学以及在摩托罗拉等大公司工作的经验,短短4年里,他将公司做成了中国领先的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

“做工业数据要就得贴近工业产业聚集的地方。”在公司的选址地问题上,当年陈刚与他的合伙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做了仔细的调研排摸,在陈刚看来,“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选择临港是再正确不过的事,临港的产业门类齐全,聚集产业的体量较大,其中不乏龙头企业。尽管很多企业总部未必在临港,但很多下属公司或者是厂区设立在这里,至少有‘触角’伸到这儿。”

如同陈刚一样,越来越多人来到临港新片区开办企业。

8月19日,在多部门见证下,中国第一座12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临港新片区。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能36万片。

而伴随着今年7月28日举行的工业互联网推进会议,一批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包括ABB机器人、汇众汽车零部件、上汽乘用车临港基地、诺玛智能高端液压、三菱电梯智能机器人仓库等一批无人工厂项目启动建设。

8月13日,朱芝松介绍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成果,自揭牌一年来,政策和制度创新带来的发展效应已逐步显现,高端资源要素整治加速集聚临港新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5115户,同比增长70%,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13%。

另据数据显示,今年1~7月,预计临港新片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8%,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8%,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呈现出“热度不减、势头不减、改革力度不减”的良好态势。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临港新片区能吸引大量投资,主要是因为成立以来在制度创新上差异化探索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不断加强,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在中央的支持下,新片区能充分发挥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上海市举全市之力支持临港新片区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临港新片区过去一年签约项目涉及总投资2713.63亿元,这一数据相当于浦东新区和珠海横琴新区创立前10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这一切与临港新片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密不可分。朱芝松表示,临港新片区全面扩大“特斯拉模式”综合效应,率先实施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试点,率先开展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形成投资项目一站式办理施工许可、一站式办理综合竣工验收“两个一站式”机制。比如,进平科技新能源项目从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4个月,比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还快1个月。

与此同时,临港新片区已初步构建“18+N”特色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设立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和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构建更高水平“试验田”

临港新片区企业注册量出现大幅增加,说明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

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以来,交通状况也逐步改善。今年6月18日起,连接市区和临港地区的轨交16号线首次开行直达车,不仅车厢增加,而且行程缩短至37分钟。

陈刚认为,临港新片区不是“0”到“1”的更替变化,而是“1.0”到“2.0”的全面升级,“新片区之所以有自信提出‘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加速度’这样的口号,是因为累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对于临港新片区的定位,顾长石指出,一个是特殊经济功能区,要加快打造世界前沿产业集群,瞄准4大前沿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

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官方发布的消息,8月19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赴临港新片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李强指出,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充分发挥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作用、应对内外挑战的先手棋作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作用。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揭牌一年、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起到哪些作用?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表示,从上海市层面来看,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其中的“节点”和“链接”需要在一个平台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临港新片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恰好具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性条件。在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临港新片区企业注册量仍然出现了大幅度增加,说明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发展报告,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下,临港新片区的营商环境已经接近全球前沿水平,领先澳大利亚、日本等经济体,排在英国后。普华永道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政府事务主管合伙人秦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的综合得分为83.2分,比上一年度增加3.2分。

对于区域内下一步的发展,肖本华建议,临港新片区在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应发挥重要节点和枢纽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和功能强化,聚焦“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畅通内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片区要作为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要继续发挥节点的关键作用。

他同时表示,除资金支持外,临港新片区在吸引人才方面还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度提高国内外人才引进的自由度和便利度,在人才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上提高优质服务,加强新片区的产城融合,建设高品质社区。

杨建文则直言,近几年各个城市都在争抢人才,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经济措施上都在行动,但也难免存在误区。临港新片区对于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住房、户口或者是解决小孩上学问题上,而是创造发挥才能才干的空间,给高端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本报记者刘颂辉张玉石英婧上海报道)

关键词: 上海临港新片区 产业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