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老张,今儿这么帅,去哪儿啊?”
“啊?坏?老李,说啥呢?我哪儿坏了?”
“不是啊!是帅!蛮帅!”
“哦!买菜啊!走,一起一起。”
“……”
生活中,类似这样因老年人听不清声音而交流困难的例子举不胜举。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油然而生一些无奈。很多听力不好的老年人觉得“人老了,听不见很正常”或是“这么多年了,治也白治”,从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那么,老年人一定会出现听力下降吗?真的没法改变吗? 今天就带您走出老年听力损失的四大误区。
听力下降别忽视致病因素
人老了听力一定会下降吗?不全对!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这样的老年朋友:八九十岁了依然听力不错、言语交流自然顺畅。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听力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听力受到影响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多项研究都表明,一半以上的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老年听力损失首先发生在高频区,如果老年人的中低频听力尚在正常范围,那么本人和家属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已经有听力下降。
相反,如果刚刚60多岁认为听不见是“应该”的,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听力下降,可是大错特错了!“将年龄增加与听力损失做必然链接”过于武断。如果老年朋友抱定“老了就该听不见”的错误想法,就会忽略掉可能影响听力的致病因素,延误治疗时机,将导致听力损失的进一步加重。
听不清可引起焦虑和抑郁
“听不见好,省得听见不爱听的事,烦。” “听不见就听不见,也习惯了。”“耳聋?没啥大不了的,别跟孩子们说了,他们工作忙。”……耳聋,对老年人的生活没多大影响?错!很多老人会持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观点,不重视听力下降。
其实,听力损失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伴有视力下降的老年人,可能因为听不见汽车喇叭声而出现交通安全风险;还有一些老年人因听不清说话,怕误解交流内容而拒绝与他人沟通或者猜疑别人正在议论自己等等。有时耳聋还常常与“耳鸣”相伴,影响睡眠、影响心情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是促发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猜疑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耳聋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即使老人自己不在意,家属也应督促其尽早就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听力下降能不能治 医生说了算
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没法治?错!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治疗,一定要尽量寻找病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说这个病能治还是不能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老年人听力下降并不仅是年龄增长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他致病因素存在,因此当老年人发现听力下降后要尽早就医,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与此同时,助听器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听觉装置,它可以显著改善听觉言语交流能力,并且对耳鸣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借用或网购助听器 不靠谱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人工听觉的干预也属于恢复听觉功能的康复治疗范畴。老年人使用助听器如同戴老花镜一样,可以在超市购买?错!助听器与近视眼镜一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医学验配,切不可从商场或者网上随意购买和佩戴,更不能将别人的助听器拿来试用。因为不恰当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助听器的实际效果,进而让老年人产生对助听器使用的抵触情绪。人工耳蜗对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同样有益,但是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才能获得好的使用效果。
(文/刘博 赵晓畅)(北京同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