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这意味着中国火星探测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探火”工程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和他所在的“航天天团”成员的付出。

6月2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走进中宣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作为一名航天人,他分享了自己探秘深空的多年工作经历。在他看来,航天核心技术用钱买不到,应当自立自强,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孙泽洲199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加入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工作行列中。在“天问一号”问世之前,孙泽洲和团队已经顺利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的着陆和探测任务。

孙泽洲坦言,每次探测的目标都不一样,遇到的挑战也不一样。他和团队更关注的是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利用有限的机会,保证任务成功同时,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他说。

在他看来,“大国工匠精神”包含两层寓意,其中一层便是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在火星探测的过程中,他和团队将“中国智慧”融入探测进入方案中,基于“配平翼”的方式,用很小的代价,实现“弹道—升力式”进入;同时创新移动系统,提高“祝融号”火星车在极端条件下的移动能力。

“航天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靠钱是买不来的,我们的科学数据可以共享,但是具体的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孙泽洲说道。

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作为航天人一项基本的工作素养,一项工艺的参数大小、一个参数正负号的疏漏,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除了大胆创新之外,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可能更多的是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对。”孙泽洲说。

回顾自己29年的职业生涯,孙泽洲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变快了,“1996年当我听一个前辈讲述月球探测的设想时,我觉得很遥远。”而十年后,他参与的月球环绕探测任务顺利完成。

孙泽洲表示,“天问一号”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了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的重要一步,但未来航天人探索深空的脚步仍然不会停下。(记者潘珊菊)

关键词: 天问一号 孙泽洲 航天人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