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税务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减税降费统计核算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5109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2725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确保所有行业税赋只减不增”,并确定了“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的目标。前三季度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按照这个进展,全年完成2万亿减税降费的目标应该说是可以实现的。

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其直接目的是为企业减负,但实施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化改革的过程。从营商环境的优化、减税降费过程的动态评估,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央地收入划分的调整,这都是实打实的改革。而前三季度减税降费17834亿,预示着减负的成效,也可以说是象征着改革的进展,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放大。

首先,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稳住了企业的预期和市场主体的信心。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企业和行业确实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普惠式的直接降税减负,如同“雪中送炭”,让更多的企业可以轻装上阵,这对稳定整个社会对经济发展信心和预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在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大规模减税降费也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前三季度,45%的制造业纳税人将减税降费红利用于提高研发投入。税务部门监测的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3%,增幅较2018年全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当然,正如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所指出的,减税降费是一个动态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总的减税降费规模与具体不同行业的企业,它们的实际感受可能又会有区别。因此,在扩大减税规模的同时,也有必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予以动态评估,从而根据评估结果让减税降费的举措更具针对性。今年9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就发文对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进行调整,最终放宽了退税条件,既增加了对先进制造业的减税力度,也促进相关行业扩大生产投资。今年7月,税务总局派出了36个督查组开展减税降费专项督查,也是为了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提升企业获得感。

从长远看,随着大规模减税减负的实施,要让此项政策在地方上持续落实,核心问题还在于如何弥补因大规模减税降费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保证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各地政府既需要落实中办、国办的要求,多渠道开源弥补减收,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硬化预算支出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做好预算调整,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也要向改革要红利。

关键词: 减税降费 改革 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