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7日电题: “小人物”辛勤守护城市“脉动”和温暖——战“疫”一线内蒙古普通户外劳动者素描
新华社记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一批批“逆行者”千里驰援主战场,一批批普通民众坚守社区防控第一线,更多的人自觉“足不出户做贡献”。不可或缺的是,还有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这些千千万万“小人物”,他们奉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光和热,维系城市生活节奏的有力“脉动”,让冷清的都市充满温情。
快递小哥:“每个订单都是一个承诺,再苦再累也要送到!”
“您好,我是邮政速递快递员,您买的菜送到了。”15日下午,王海飞骑着电动车来到呼和浩特市新康家园东门,把一袋子黄瓜、油菜、西红柿放在物业指定的取放区。
10分钟后,一名居民快步来到取放区。两三米外,戴着口罩的王海飞大声地与他核对身份信息后,居民把菜取走。
新冠肺炎疫情让热闹的市场变得冷清,很多市民选择网购蔬菜水果,快递小哥也变身移动的“菜篮子”。
几天前,王海飞一次就从蔬菜批发商处接到1800个配送订单,一上午才把蔬菜包裹录完信息、装好车,顾不上吃午饭,就开始配送了。“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承诺,再苦再累也要送到!” 王海飞说。
春节假期之后,因配送量激增数倍,王海飞和同事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骑电动车里程100多公里。异常繁忙的派送,收获更多温暖:有的批发商得知他们午饭不规律,主动提供餐食。也有不少市民为他们点赞。“一次去被隔离的小区送件,取快递的大哥竖起大拇指‘你们是好样的!’”王海飞说,这让他心里特别热乎。
内蒙古自治区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李埃说,春节后累计处理快件量同比增长近五成。“目前,全区2.2万余名快递从业人员已上岗。”李埃说,这些快递小哥让冷清的城市充满活力,他们是“最美劳动者”!
环卫工人:“越是抗‘疫’吃紧的时候,环境卫生越不能含糊!”
每天早上7点,66岁的马路清洁工王忠新都会戴上口罩、手套,准时出现在他负责的路段,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每天“普扫”的时间从凌晨4点推迟到了早上7点,尽管垃圾清理量只有以前的一半,但工作并没有轻松多少,因为工作有了新内容:要对路边的垃圾箱消毒,还要帮助清理一些小区内的垃圾。
“很多保洁公司年前给小区的清洁工放了假,这些人回不来,但小区的垃圾一天都不能等,上级部门就安排我们帮助清运垃圾。”王忠新说,“越是抗‘疫’吃紧的时候,环境卫生越不能含糊!”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国华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垃圾转运站的消杀次数从原来每天3次增加到9次,清运垃圾车的清洗力度也加大了,公厕的消杀次数从原来每天6次增加到9次,经常使用的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等,保洁员全天候不定时地使用酒精消杀。
虽然疫情期间使用公厕的人少了,但对那些在各个社区门口值班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来说,公厕是“必需品”,“我们要用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让他们用得安心。”新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厕管理员国琪说。
出租车司机:“我待在家里最安全,但肯定有人急需出行!”
戴上口罩、对出租车进行仔细消毒,完成这一系列标准动作后,呼和浩特市出租车司机杨利强钻进了自己的车。
呼和浩特市一万多名出租车司机都受到疫情影响,每天的收入仅为平时收入的三分之一。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管理局采取了免一个月车租的政策,这对出租车司机是极大的鼓励,也让杨利强更有出车的动力,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我待在家里最安全,但肯定有人急需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为降低日常成本,出租车司机们想出了一些妙招。现在医院、火车站和机场的旅客比平时多。杨利强和他的同事们减少在市区开车的时间,增加在人流密集区域等待的时间。
在呼和浩特东站地下停车场中,出租车司机们正等待乘客。几分钟后,第一辆出租车离开了。排队的下一个司机没有发动车,他挂上空挡,推着车往前走。看到排队的一辆车发动机还在运转,杨利强大声提醒他:“把发动机关掉吧,干吗浪费呢?”几秒钟后,隆隆声消失了。
杨利强接到了一位乘客,他拿出手机,让乘客扫描二维码、登记信息。这一系统是几天前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不仅避免了用笔登记带来的传染风险,也提高了信息录入和上传的效率。攀谈之间,杨利强了解到乘客是外地人,因为疫情回不了家,便热心地介绍了开证明、办手续的流程,希望能给乘客一点帮助, “一天都不一定拉上几个人,都是缘分。” 杨利强说。
两天前,一对老夫妇需要到医院买救命药,但由于公共汽车和地铁停运,这对老夫妇不知如何是好,杨利强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对于那些拎着行李的出行者、拄着手杖的老者、没有私家车的人们来说,出租车司机们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抗击疫情,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温暖了这座城市。(记者张洪河、刘懿德、王春燕、赵泽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