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在位于北部湾畔的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眼下正是农民备耕春播的好时节。犁田、灌水、播种……田间地头农机轰鸣,村民们埋头忙碌劳作,被翻耕的泥土清香扑鼻,一幅“人勤春来早”的图景徐徐展开。
明媚春光下,东场镇上寮村一片沉寂了10余年的咸酸田焕发着新的生机。村民黄文月正忙着给抽水机补机油:“这块地能恢复耕种,我们又有了干劲。”
上寮村临海,过去受海水倒灌等影响,这里咸酸土壤发育广泛,当地种植的传统水稻收成欠佳,加上村民大多外出打工,以前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管理,不少田地渐渐被丢荒。
黄文月曾望着家里的七八分地发愁:种还是不种?要是收成不好,一年到头岂不是白忙活了?
这片咸酸田能“起死回生”,缘于一件法宝——“海水稻”。这种水稻能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和咸酸田里生长,具有高耐盐性、抗虫害等特点,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田地资源利用率,还能减少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2018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上寮村成立村民合作社,流转当地丢荒的田地后,修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路,并引进“海水稻”鼓励村民耕种。但村民们心里仍在打鼓:这种水稻真的能在咸酸田里长吗?收成好吗?
为了给村民们做示范,合作社于2019年和2020年各试种了50亩“海水稻”,到了丰收季节,稳定亩产近600斤的“海水稻”让村民们重拾信心。
“‘海水稻’米质好,富含营养元素,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成熟后有采购商收购,也不愁销路。”上寮村党支部书记劳保娇说。与此同时,农业机械的推广也给上寮村的春耕增添了新动力。
田地活络起来,人也活络起来了。今年,合作社有了新的目标:要把350亩丢荒的咸酸田都重新种上“海水稻”。为了抢抓农时,合作社聘用村民务农,每人每天获得120元至150元收入。
黄文月负责组织村民、管理农机等工作。他说,自家丢荒的地也重新耕种起来了,盼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钦州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在沿海各镇的咸淡水交汇地带有将近10万亩的咸酸田,不少地方通过推广“海水稻”种植等方式,让春耕在这些丢荒的田地上复苏。
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米世光说,近年来,钦州市大力推进耐盐水稻产业化示范项目工作,通过修建一批河堤和闸门,改善灌溉条件和耕作条件,推广耐盐水稻品种以及淡水浇灌洗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技术,4000多亩咸酸田得到改良。记者 陈一帆 农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