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环球时报》记者2月8日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获悉,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度“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信息,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申报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空间碎片环境复杂演化机理的智能模型与自主监测研究”正式获批立项,不仅实现了该中心在空间碎片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也意味着我国将开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躲避空间碎片的前沿技术研究。

当前,人类太空活动产生的空间碎片已逐步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主要障碍和威胁,亟须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相关研究显示,人类航天史上,引起严重后果的太空爆炸、解体、撞击事件多达640余次。而当前太空中10厘米以上碎片超过3万个,1厘米至10厘米尺寸碎片超过百万,1毫米以上碎片数以亿计。空间碎片研究与监测面临着同批次过境碎片极多,快速计算匹配难;空间碎片受力复杂,碎片指纹速变与缓变预测困难;大规模、多模态碎片数据解译难等诸多挑战。

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该领域的“领跑者”,长期深耕空间碰撞规避、空间碎片减缓等工作科学研究,该项目的发起旨在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领域数据知识,进一步实现国家在该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攻关,“我们将以项目实施为契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联合多家国内优势单位,为加强国家太空交通管理、建设航天强国提供坚强技术支撑。”实验室主任李恒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空间碎片领域研究拥有多项优势,不仅可以实现海量碎片快速监测(天地基多站协同),还能进行多源多模态数据融合认知计算,解体碎片云同宗同源智能推理,碎片环境态势的智能感知和理解。

据悉,该项目以“首席科学家”模式实施,即由一名首席科学家领衔挂帅,带领团队勇闯科学“无人区”。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实验室研究员姜宇近年来围绕太空极端轨道力学与应用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在太空碎片二次极端高速碰撞碎片云、解体碎片溯源与碎片云熵演化、极小尺寸小天体附近动力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将具体对跨尺度空间碎片在线监测、碎片环境演化和空间态势感知的人工智能范式开展技术攻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姜宇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将对破解轨道资源紧张与超大规模星座治理难题,保障航天器在轨安全,开创大规模空间碎片快速智能计算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宇航动力学领域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人才高地优势,专门成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着力打造研试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在宇航动力学中的创新应用。”李恒年介绍道,目前,他们已在智能精密定轨、航天器探测数据的智能处理等方向开展大量研究工作,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重大航天任务中。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环球时报 西安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