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2月19日电(李华曾 刘文静)在重庆一家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组装线上,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完成焊接、组装、喷漆等多项作业,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这是两江新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动两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12%。
【资料图】
2月18日,“走进区域看发展 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两江新区,这里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在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推动全市产业能级大幅跃升,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两江新区从协同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创新联动发展等多方面着手,正在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抓住更多发展机遇。
区域产业链协同 多方位赋能汽车智造
一辆刚生产下线的长安汽车,从仪表盘到启动电机、从内外饰到雨刮器,都能看到来自四川的配套产品,长安汽车不仅是“重庆造”,更是不折不扣的“川渝造”。
两江新区是重庆乃至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生产基地,目前已经聚集长安汽车、长安福特、赛力斯汽车等10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近240万辆整车产能,汽车产能、产值、产量在西部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中位列第一。
作为重庆汽车产业领军企业,长安汽车近年在推进川渝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川渝高水平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辆汽车需要上万个零部件,背后就是一张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目前我们在成渝地区有250家供应商,采购金额250亿以上。”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高丽蓉表示,成渝地区供应链稳定,成本规模性优势明显,有助于企业选择更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速,两江新区在2021年与成都天府新区联手成立汽车产业联盟。相关的布局也在展开。2021年12月,两江新区与四川宜宾市签订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在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上,部分车型搭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就由位于宜宾的宁德时代工厂进行生产供应。
重庆整车优势明显,而四川在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方面具有行业领先性优势,同时两地拥有高校和科研院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产学研用基础厚实,具备良好的协同发展潜力。
“成渝两地的互补性非常强,长安汽车每年有多款智能化新能源新车型上市,与成都的软件产业可以实现强强联合。”高丽蓉说。
创新引领 “科创+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50家国内外一流大学院所、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员齐聚于此,组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个。
高校院所和科研人才在这里加速集聚,也为科研创新培育了肥沃“土壤”。
仅2022年,50家科研院所推出科研创新成果近300项。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载体,两江新区大力推动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落户后,与长安汽车等企业已经达成全面合作,围绕自动驾驶、毫米波雷达等领域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上海交通大学川渝两院则着力于共建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整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优势资源,在成都参与国家级科技攻关研发课题,在重庆注册产业化公司,已与重庆能投、重庆机电和重庆化医集团等重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川渝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集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低碳产业培育等“一站式”服务。
作为两江新区科技创新重要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正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成渝地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今年1月,两江协同创新区与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沪渝协同创新中心达成三方合作。通过链接重庆、上海、四川等地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科技要素互通,构建跨区域资源共享网络,搭建沪渝、成渝之间技术转移转化的桥梁。
“我们力争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7000家和120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