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9月21日下午15时48分,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天宫课堂”第四次太空科普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环球时报》记者在此次授课的地面主课堂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场看到,有来自北航各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代表,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小学部学生代表,来自京内外中小学生代表共两千余人一同在现场观看了这场精彩的太空授课。其中,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所在的北航宇航学院的同学们,坐在了中间最前排,以“天地通话”的方式“近距离”聆听了导师的精彩分享。
在约48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生动展示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在飞天之前,桂老师已经向我交代了这段时间的科研任务,我目前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博士阶段的各项科研工作。”桂海潮教授的学生、北航宇航学院2023级研究生王世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桂老师的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导师在微重力环境中漂浮,与航天员交流,将知识传递到宇宙中,感到十分高兴与激动。自己之后也将以导师为榜样,将自己的青春与知识融入到探索浩瀚宇宙的事业中去。
“我为自己的同事桂海潮以载荷专家身份飞向天空感到自豪,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到太空中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李敬轩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发动机燃烧。重力对火焰,尤其是扩散火焰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火焰在地面和失重条件下的稳定性特性会有很大不同。此次太空授课将火焰搬到太空,在理想的失重条件下进行实验,为发动机燃烧领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环境和实验数据,意义重大!
在本次太空授课中,北航宇航学院2020级本科生吴堃炤,代表宇航学院的同学们向导师桂海潮提问,“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如何去感知中国空间站的姿态?”这个为身处太空的导师提出的应景问题,也引来现在现场北航师生的笑声。谈及自己的疑问时,吴堃炤表示,去年暑假,他有幸带领航宇问天实践队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实地观摩问天实验舱发射,见证了中国空间站的逐步建设成型。目前,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组成,且由“T”字向“干”字构型发展。“由此我就产生了疑问,我们在地面观察空间站的构型,身处在空间站中的航天员们是怎么判断空间站姿态和轨道是否变化呢?由此,因此我在天宫课堂就向桂老师进行了提问。”吴堃炤称。
“这次天宫课堂活动和以往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以往咱们天宫课堂主要受众方面是中小学生群体为主的,这一次北京地面课堂设在了北航,我们现场的观众其实也是以北航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的,这次授课在一开始内容的设置和设计上就已经考虑了要覆盖到大学生这个群体,比如说咱们课表中公布的第四个实验是一个陀螺实验,还有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个原理对于北航的飞行器设计专业的高年级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都还是需要学习的,还要应用这套原理来解决问题,所以它对我们的飞行器设计专业,对我们的空间站的姿态控制都有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载荷专家桂海潮老师进入到空间站,加入到太空授课的教师当中,能够给天空课堂系列带来的一些新的活力。”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北京地面课堂教师张晓天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在最近几天的筹备和演练过程中,也和桂海潮老师有几次简短的对话,对话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天地40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能够有一些对话,自己很高兴,特别是看到桂海潮老师在空间站里依然生龙活虎的那么一种状态,就好像平时在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看到他那种状态一样,作为他的同事特别高兴。
据了解,在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继续通过媒体广泛征集关于“天宫课堂”的创意和建议,欢迎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