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灌区是纵横皖西、横贯皖中,润泽江淮、惠及皖豫的新中国第一大灌区。60多年来,淠史杭工程保千万亩良田水旱无忧,使昔日“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大粮仓和幸福之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润泽江淮 保千万亩良田水旱无忧

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因其连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而得名。1958年开工兴建,1972年建成通水,通过建造渠首枢纽工程抬高水位,建成后的淠史杭灌区实现了“水在岗上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也是世界七大灌区之一,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淠史杭灌区以上游大别山六大水库为主水源,由3大渠首、2.5万公里渠道、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0多万座塘堰、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组成了“长藤结瓜”的灌溉系统。灌区受益范围涉及皖豫2省4市17个县(区),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

65年来,淠史杭工程抗旱减灾效益达1600多亿元,累计城乡生活供水100亿立方米,确保了六安、合肥及沿渠14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护航”皖豫粮仓

在霍邱县水利局,两张地图清楚地显示,淠史杭灌区在霍邱县有三条干渠,沣西干渠、沣东干渠和汲东干渠覆盖全县整个粮食生产面积。在霍邱县宋店镇看湖墩村,当地村民种植的再生稻正处于第二季的成熟期。当地种粮大户马长明告诉记者,比起过去种一季稻亩产700公斤,现在一亩地能收近千公斤。而增产正是因为再生稻可以种一茬收两季。得益于淠史杭灌区的来水,他种再生稻再也不用为来水不够及时而发愁了。

以往春灌、夏灌,县里搜集整理好各个乡镇的用水需求,统一向淠史杭管理总局打报告,用水时间一般是从4月中旬到8月底。前几年,霍邱县大力发展一种两收的再生稻,8月底头茬稻收割以后,还需要继续用水保障二茬稻的生长,用水时间也比以往多了两个月。霍邱县现在发展再生稻种植80多万亩,是安徽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

65年来,淠史杭工程将荒岗连绵的江淮丘陵地区变成了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昔日干旱贫瘠之地成为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

数字化改造 算好“每一滴水的账”

与河套和都江堰灌区不同,淠史杭灌区并不是以单一水源作为补给,而是靠天然河湖、区间径流以及天然降水作为补给,水源并不稳定,所以要精打细算,科学配置,特别是要把水账算好。如何把水账算好,对于拥有七级5万里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这样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来说并不容易。

从9月下旬开始,合肥市的“两大水缸”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水位均低于基本调度线,从10月2日起,自淠史杭灌区向“两大水缸”补水。补水路线从上游水库最终到达合肥市的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途经116.5公里,四大闸口,其间还有可能遇到像降水这样不可预测的区间来水。如何监测每秒流量,何时到达指定闸口,以往只能靠经验判断,而现在通过3865处监测站点,可以实时掌握相关数据,一套供水调度系统,实现了快速编制调度方案并进行数字化仿真推演。

淠史杭灌区从去年开始实施数字灌区建设,目前已实现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渠道防洪、供用水管理等多项业务应用。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李琳 安徽台 徐伟 姚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