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此蒿,青蒿也。青蒿作为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上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 青蒿素联合疗法已被用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疟区, 每年治疗病例一亿以上, 降低了全球疟疾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来自中医药、发现启迪于中医药,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2015年10月, 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 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 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 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科学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抗疟,源于古方

疟疾曾是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流行历史久远, 对健康危害甚大。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的流行病之一。殷商时期, 甲骨文中所用“疟”字, 形似老虎张口扑向人。《礼记•月令第六》称: “民多虐疾”。北魏《水经注第三十六》称: 泸水(今金沙江部分流域)两岸“时有瘴气, 三月、四月径之必死”。“瘴气”是疟疾的另一古称。

在古代, 疟疾对战时的士兵伤害很大,是影响军事活动最严重的疫病之一。蜀汉诸葛亮因瘴而推迟南征。唐玄宗派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因瘴疫等全军皆没。元朝大德和清乾隆年间向南方用兵,数度因疟疾而挫,有时竟“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据报道, 美国南北战争中有131.6万人感染疟疾,其中约一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驻军中有6万人死于疟疾。

新中国成立前,疟疾在我国乡村和城镇都曾严重流行。据不完全统计, 20世纪40年代, 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患者,病死率约为1%。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计1829个,占当时县市总数的70%~80%。

疟疾是我国古代医籍中记载传染病最早最详的病种。《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记载了常山及其嫩枝叶(蜀漆)、青蒿和马鞭草等截疟功效。

1888 年,法国军医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医生Ronald Ross证实按蚊是疟原虫传播媒介(他们分别获1907和1902年诺贝尔奖)。

以前,南美洲秘鲁的土著人已用安第斯山区中的一类树皮抗病退烧,植物学家林奈将该树定名为“金鸡纳(chinchona)”。1820年,两位法国化学家从中分离获得抗疟成分奎宁(金鸡纳霜)。1934年,德国科学家Hans Andersag与同事在奎宁基础上合成氯喹,氯喹成为当时全球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

但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出现抗药性,从东南亚、南美到非洲波及全球,疟疾肆虐又失去控制,人们盼求新的抗疟药物。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团队研发的青蒿素成为了治疗疟疾的关键。屠呦呦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时,将焦点锁定在青蒿,是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的启发,从植物青蒿里压出青蒿汁液,汁液里很可能有“抗疟”的化学成分。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考证,古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黄花蒿。

在反复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屠呦呦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 “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屠呦呦认为很可能是因为“高温”的原因破坏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据此,屠呦呦改用低沸点的溶剂乙醚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能大幅杀灭疟原虫,疗效优于氯喹。1972年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作为中药的青蒿

北京中医医院中药师崔一然介绍,青蒿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方”:“青蒿者,荆名曰萩,主疗痔疮”,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东汉《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其正名,以“青蒿”为别名。

唐以前,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存最早关于青蒿有截疟的文献是东晋《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青蒿散,主要用于“妇人骨蒸劳热,四肢烦疼”;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中“青蒿汤”,主要用于小儿潮热; 元代《丹溪心法》卷二中的“截疟青蒿丸”,主要用来治疗疟疾; 明代《普济方》中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的记载; 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宋元明清各医籍本草均以复方青蒿汤、截疟青蒿丸、青蒿散等治疟记载。

可见,唐朝以前,青蒿虽有截疟的记载,但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宋元明时期,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现代青蒿的药用价值突出表现在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方面,药材质量的优劣也以青蒿素含量的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

青蒿味苦、辛,性寒,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夜热早凉,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病证。中药青蒿是指植物学上的黄花蒿,而非植物学上的青蒿,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部分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免疫等多方面。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 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 30% 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王蹊)

资料来源:《中国中药杂志》、《中国科学》、《中草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