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北极、青藏大科考,是为世人所熟悉的科考大征程,在人类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南海是离我们最近的深海,至今还没有做过系统的科学考察。今年我的提案是建议设立‘南海大科考’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南海海洋科研资源调研。”近日,即将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海南省委会主委史贻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正在精心准备“南海大科考”提案。

专注深海,力推“南海大科考”

谈及今年“南海大科考”提案的由来,史贻云说道,这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等多位领导对海岛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在此之前,史贻云曾多次陪同考察南海,并协调组织开展项目可行性调查。

我国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深海区占70%以上,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潜下深海,探索陆地之外更广阔的天地已是必然趋势。

“来自深海的革命性重大科学发现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新原理和新规律。”史贻云认为,通过科研带动,未来可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地位。

深海被誉为是世界最深极——第四极,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要有进出深海的能力。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史贻云协同各部门,力促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地质科学院、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深海科技力量陆续在海南汇聚,并成立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同时,我国拥有国际先进的大型深海研究装备,包括“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深海科考船、“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以及在建的全海深载人深潜器等。这些“硬件”都将为“南海大科考”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与数据分析,认识南海深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演变,探讨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进一步厘清南海资源。”史贻云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目前不同单位开展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分散调查的各类资源,针对南海组织实施全方面、全领域的综合科考普查。

“深耕南海要放眼国际、总观全局,立足国内现状和长远发展,要开展国际合作。”史贻云说。

为科技、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与呼

“南海大科考”是史贻云提出的众多高质量提案中的一个。作为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史贻云是名副其实的资深委员。自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史贻云的职务几经变化,从海南大学副校长,到教育厅副厅长、科技厅厅长……10多年来,他先后将近百份提案带到了全国政协大会,涉及到科教文卫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饱满丰富,包括“让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高标准打造国家南繁硅谷”“治理抗生素滥用”等。史贻云谦逊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这些都倾注了集体的心血和智慧。

既是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又是民主党派负责人的史贻云,待人一贯的温文儒雅,深得海南教育、科技界及同仁的敬重。说到履职经验,史贻云说,政协委员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科技资源配置和教育资源配置同等重要,否则,将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这是早在十多年前的两会上史贻云委员提出的观点。后来,来自不同行业、地区的代表、委员也提出了类似建议。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在国家层面上也有了回应:省部共建、211高校、部省合建等,一系列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接下来,积极呼吁“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是史贻云委员新的履职目标。

史贻云不断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政协渠道,既在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又是解决教育、科技领域难点、堵点问题的“推动者”。“既要为地方发展鼓与呼,更要挖掘共性问题,推动国家民族的大发展。”史贻云觉得,这份责任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王祝华)

关键词: 史贻云 南海大科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