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资管业务“去通道”进入中后场,券商资管向主动管理转型的成效逐渐显现,各家券商资管业务的营收情况、座次排位也发生了变化。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的冠亚军依旧是华泰资管和东证资管,中信证券则由去年同期的第五名上升至第三名;同时,净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与去年同期一致,但具体排位变动明显。
对存量资管产品的改造是券商资管转型的关键一环。《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央行正式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以来,近期已有12家券商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至此,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能力的竞赛愈发激烈,亦有头部券商于近期提交了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材料。
业绩分化
自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以来,券商资管持续压缩通道业务规模,致使行业整体管理规模连续下降。不过,券商主动管理规模正在稳步上升。与此同时,在向以主动管理类产品为主转型过程中,券商资管业务收入逐渐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券商资管总规模10.5万亿元,同比下降21.1%。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2.0万亿元,占比18.9%,同比上升0.7%;单一(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通道业务为主)8.0万亿元,占比76.4%,同比下降4.7%,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私募基金0.5亿元,占比4.8%,同比上升2.4%。
同时,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券商资管业务收入有所增长,但行业内部的分化逐步扩大。根据中证协数据,2019年上半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为127.33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138.88亿元下降了8.32%;2020年上半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42.91亿元,同比增长12.2%。
具体而言,根据中证协近日向券商下发的《证券公司2020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排名情况》,今年上半年,华泰资管、东证资管、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分别达到11.11亿元、11.01亿元和8.86亿元,位列行业前三。与去年同期相比,华泰证券、东证资管稳居冠亚军,并较去年同期分别实现了2.43亿元和2.72亿元的增长。
其他排名前十的券商中,海通证券从去年同期的第六名上升至第四名;国君资管、广发资管分别由去年同期的第三、第四名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第六、第五名。除了国君资管和广发资管,其他上半年资管业务净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均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净收入的增长。
此外,方正证券、安信证券等券商的资管业务净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行业排名下降。
具体到收入方面,上半年资管业务净收入排名前29的券商均实现了1亿元以上的收入,第30名至50名,资管业务净收入位于9112万元~4071万元区间。
另外,上市券商已发布7月业绩经营情况(含主要财务数据),就资管业务营收、净利润数据来看,东证资管、华泰资管在7月均实现了环比增长,兴证资管、长江资管营收涨幅靠前;而海通资管、光证资管、广发资管、银河金汇资管等均为环比下降。其中,东证融汇证券资管、安信资管营收环比下降了81%和79%,广发资管、海通资管7月营收环比降幅分别达到65%和60%。
加速存量改造
正如上文所言,单一(定向)资管计划在券商资管业务中的占比仍然较高,而历史遗留的大集合产品规模约超过7000亿元。由此,券商资管的转型发展绕不开对存量资管产品的规范改造。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浙商证券等10多家券商合计对22只大集合产品进行了公募化改造。但其他券商对存量资管产品的整改情况,外界鲜少了解。
直至今年7月31日,央行宣布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后,8月中旬以来,包括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方正证券、国元证券、国金证券在内的十几家券商均披露了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有关资管业务规范整改计划一事,但并未公布详细的计划内容。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过渡期延期确定后,证监会即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结合新的过渡期安排,制定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整改计划,分步稳妥有序实施,按期完成整改。
国元证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高度重视存量产品规范整改工作。存量不合规产品整改规模已过半,整体符合预期。“公司分别就集合产品和定向/单一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整改思路,其中,对集合类产品,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改造。对于定向/单一通道类产品,积极通过主动管理改造、到期清算、提前变现、现状返还等方式完成规范整改。”
一位券商人士也表示,公司针对资管新规延期的政策安排,及时召开了产品整改专项工作会议,比照通知要求对存量待整改产品进行逐一排查,根据各产品实际情况,重新梳理和拟定了产品整改计划。“与委托人逐一做好沟通工作,按照监管要求推动产品整改稳妥进行。”他具体谈到,针对大集合产品,自2018年11月证监会大集合改造操作指引正式出台后,公司就比照指引要求,采取转型公募、产品终止等整改措施,有序推进大集合整改事宜。目前已有部分产品提交了证监会申请基金变更注册。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博判断,由于过渡期(延长)到2020年底,且或将受益于公募牌照申请的放开,大集合改造预计将加快进度,2020年将成为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的密集期。
实际上,行业整体向主动管理转型过程中,无论是对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还是发展主动管理类产品,中大型券商凭借较强的投研能力,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证券公司私募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前20名,大多数较一季度实现了规模增长,但安信证券、浙商证券资管跌出前20。此外,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资管、华泰资管排在行业前三,月均规模分别达到5604.88亿元、3700.24亿元和2704.99亿元。
竞逐公募牌照
由于政策鼓励券商对大集合产品进行公募化改造,以及私募产品运作要求趋向公募化标准,叠加监管方面拟放开公募牌照相关制度这一因素,在业内人士看来,取得公募牌照对券商发展资管业务至关重要,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能力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7月31日,证监会拟适当放宽“一参一控”限制。在此之前,已有13家券商获得了公募牌照,但头部券商大多以控股或参股基金公司为主。“一参一控”限制放开后,已有头部券商行动起来。目前,国泰君安证券已经提交了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材料。
上述国元证券有关人士向记者指出,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将进一步扩充公募基金市场的参与主体。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也是新的业务机会。“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客户,为经纪业务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加经纪业务客户的黏性,助力证券公司
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他谈道。
上述券商人士也分析,资管新规之下全市场产品属性明确划分为公募和私募两大类,同时严格限制多层嵌套、强调去通道,引导券商资管转型主动管理。而公募牌照对于券商资管而言,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的大集合参公改造问题,另一方面有助开拓新的产品和客群,同时进一步丰富券商牌照体系,为财富管理转型提供基础。
他具体分析,券商在整个金融体系内,围绕零售客户的业务仅局限于经纪和部分两融资管业务,经纪客户的进一步沉淀和转化效果一般,与券商金融产品体系仍然不够丰富有较大关系。“券商资管参与公募业务,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创设更多标准化公募产品,一方面能够助力主动管理转型,另一方面亦能作为经纪业务的下游,弥补券商金融产品体系重私募轻公募的不足,推动客户资产沉淀,为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助力。”
此外,该人士还告诉记者,在券商业务版图中,目前资管业务的收入贡献在5%~10%左右,是券商业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经纪、两融、投行等其他业务亦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券商资管在整个资管市场中具备独特优势。一方面,投研体系较为健全,另一方面,券商具有渠道优势。”不过,他也坦言,券商资管亦存在一定的短板,虽然目前有13家券商已经拿到了公募牌照,但是多数券商资管依然以私募产品运营为主,对于标准化公募产品的运作仍然欠缺经验,负债端客户的维系和资产端配置的策略都将面临较大的改变和挑战。(本报记者易妍君广州报道)
关键词: 券商资管加速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