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假靳东事件”上了微博热搜榜。有骗子冒用演员靳东的身份,在社交平台欺骗粉丝。一名六旬妇女因迷恋假靳东,为了寻找她信以为真的爱情,竟离家出走。这个案例咋一听令人惊讶,按照惯常思维,不是只有处世不深的青少年才会掉入类似陷阱吗?为何阅世几十年的大妈也会“老马失蹄”呢?
但如果考虑到今天我们已身处网络化的社会,惊讶就会转变为深思。当下,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覆盖人群越来越广泛,今天,上网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网络也不是青少年的“玩具”。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40—4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7.6%;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16.9%,二者合计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互联网正在持续向中高年龄群体渗透。
网络虽然给中老年人带来了生活便利,但也造成了不少烦恼。除了本文开头所说的个案之外,根据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仅2019年上半年,该平台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量就超过2万次。97%受骗的中老年人遭受资金损失。前段时间,老年人因为不熟悉在线支付、健康码等网络服务而在生活中遭遇不便的报道也时有所闻。概言之,“银发族”的网络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这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打击网络欺诈行为,督促信息发布平台承担起审核职责,完善举报投诉机制,提高网络服务水平,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根本的,则是提高“银发族”的网络素养。
网络在把世界变得扁平的同时,也在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深度介入和改造,人们情感和心理受网络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连通网络不仅让日常生活更便利,而且打开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空间,对一些因生活、工作等原因而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情感或心理压抑的人尤其如此。应该说,网络社交的便捷与匿名性,使情感交流和宣泄变得容易,也不失为抒发情绪、心理减压的渠道之一。不过,正如我们需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掌握现实世界的规则、自如地生活一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网民”,享受网络冲浪的福利,也需要经过“网络化”或“网络社会化”过程。
诚然,网络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并日益与之交融互渗,相当一部分现实世界中的处世智慧在网络世界中同样适用。但是,网络世界毕竟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论信息生产传播,还是人群集聚、社交方式,都与现实世界大不相同。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相比,“银发族”是网络世界的“移民”,适应网络世界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更多。
比如,有些中老年人多年来习惯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很多人有“都上电视了,还能有假”的自我心理暗示。客观地讲,传统媒体虽也无法绝对杜绝错误或虚假信息,但把关意识、机制和能力,都比网络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平台要健全得多。如果中老年人把对电视大屏的信任直接投射到手机小屏上,就很容易因放松警惕而误入陷阱。另外,在长期面对面的社交环境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又让中老年人过于相信眼见为实的古训,进入网络社会后,常常下意识地忘记隔网而对的网友所戴的面具,也就更容易被骗子甜蜜的话术精准命中。
既然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网络带来的福祉也应社会成员共享,提高“银发族”网络素养进而提高其网络生活质量,也因此而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如果再考虑到,我们正面临着社会网络化与社会老龄化“双管齐下”的变迁态势,那么,这一议题对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紧迫性也就更值得各方重视。(玉渊杂谭 胡一峰)
关键词: “银发族”成为网络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