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国际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于2020年10月28-31日召开。为使公众了解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共同发布《“强健骨骼,远离骨折”联合提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脆性骨折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强健骨骼,远离骨折”联合提示》主要内容如下:

一、珍爱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其发生、发展通常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的全生命周期都应关注骨骼健康。

· 摄入足量钙。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食物是人体摄入钙的重要来源,平衡膳食以及选择富含钙的食物对预防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推荐18-49岁成年人每天摄入800mg元素钙,50岁以上的人每天摄入1000mg元素钙。

· 充足光照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

· 坚持适量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预防骨质疏松。推荐健康成人每周应进行足量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每周至少有2天或以上的抗阻练习,并锻炼全身主要肌肉群。

·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影响钙在体内代谢的因素。

二、预防跌倒:增强平衡力,改善老年人居家环境。

·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预防跌倒,如:放慢转身、转头、起身、下床速度,避免登高取物,不走过陡的楼梯、台阶和坡道,避免去人多及地面湿滑的场所等。穿合身的衣服,穿合脚、防滑的鞋;根据身体条件适时选用拐杖、助行器、髋关节保护器等辅助工具。

· 改善居家环境,如安置必要的扶手,去除门槛,地面防滑,改善室内光照,选择高度合适的家具等,以防止滑倒、绊倒或高处跌落导致的伤害。

· 运动有利于骨质疏松症的控制,但应视个人情况适当锻炼,避免运动损伤。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例如太极拳、平衡操等。

三、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脆性骨折危害严重,但可防可治。

·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者数量都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患者是发生脆性骨折的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患者面临髋部、腕部、椎体等多处脆性骨折威胁。

· 女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 脆性骨折可导致残疾,进而影响生活、劳动能力,甚至导致长期卧床,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和寿命,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

· 脆性骨折可以提早预防和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干预、控制,建议公众提升对脆性骨折及其危害、防治的认识水平,保障公共健康。

四、中老年女性为脆性骨折高危人群,建议4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

·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知晓率极低。卫健委发布的我国首个骨质疏松流调结果显示,40-49岁骨质疏松症患者知晓率为0.9%,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也仅为0.7%。公众认知程度远低于疾病影响程度。

· 我国中老年女性为脆性骨折超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相关问题尤为严重。根据骨质疏松流调结果,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则达到32.1%;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51.6%,男性患病率为10.7%。

· 专业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仪)是公认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建议4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首次专业骨密度检测,并在之后的人生阶段维持定期骨密度监测,了解自身骨骼情况。定期检查骨密度是早发现和早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 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高危人群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

五、脆性骨折患者: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警惕二次骨折的发生。

· 脆性骨折患者是未来再发骨折的极高危人群。初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妇女中26%会再发骨折,其中23%发生于初次骨折后第1年,54%发生在5年内。髋部骨折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将增加2.5倍。椎体骨折可增加近5倍的再发椎体骨折风险和2-3倍的其他部位骨折风险。而再骨折则会进一步增加患者5 年内病死率。

· 建议脆性骨折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并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重视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

骨骼健康是人的行动力和良好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和重视骨骼健康,强健骨骼,远离骨折。

关键词: 强健骨骼 远离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