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脚下西安村
大巴山南麓,有一座飘着药香的山村,重庆市巫溪县西安村。
西安村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城市西安,两者之间确实有联系。
相传在武则天主政时,李显曾被贬出长安,来到了大巴山。由于想念故土,李显便把这座山中小村叫作“长安村”。
到明代时,古长安改称“西安”,人们便把村庄更名为“西安村”。
在西安村,最常见的就是药材。
每到中药材采收的时节,可以看到贝母、独活、党参等珍贵的中药材,一筐筐分门别类地堆在一起。
一笔交易过后,村民的口袋里,往往能有十几万的收入。
这些年,靠着中药材种植,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000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天然药海 相伴千年
除了人工种植,西安村附近,还有一片“天然药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西安村人,与这些中药材相伴了千年的时间。
大巴山里的这片药海,是当年来到此地的李显一行人发现的。
当时他的营寨中暴发了瘟疫,为了救治士兵,大家深入大山,很快找齐了治疗瘟疫所需的全部药材。
为了感念大山的恩赐,李显告诫周边百姓,要善待山林,不能过度索取。
而后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也一直都遵循着一年只采一次药的规矩,过着农忙耕种、农闲采药的生活。
让科学为自己说话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中药材价格暴涨。
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许多人蜂拥而至,开始不加节制地在山里采挖中药,山林变得满目疮痍。
为了保护山中药材,同时也保障村民收入。有人提出,把药材引种出山,进行人工种植。
经过几年的摸索种植,村里第一批药材迎来了收获。药材长得不错,大家都很开心。
但这开心劲儿却没持续几天,药商们对村民们人工种的药材持怀疑态度,都不愿买。
为了把村里的药材卖出去,村民们决定请专家帮忙,让科学为自己说话。
最终,科学检测确认了药材的药性,药商们纷纷来到村里采购。
随着中药材的销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人工种植中,村里的药田越来越多,品种也更加丰富起来。
修改图纸 为树让路
药材种植越来越成规模,但运输难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西安村的发展。
那时,大山深处的西安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
运药出山,需要人背肩扛,就算是脚力快的年轻人,也得走上十几个小时。有时遇到恶劣天气,还很容易发生危险。
为此,村里组织起了修路突击队,巫溪县政府也投入了150万元资金,为村里提供炸药、石子等物资。
1998年,西安村人打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
可没多久,就被一棵大树绊住了脚步。大树长在了规划修路的范围里,需要砍掉。
但这树有些年头了,人们对它感情颇深,再加上村里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爱护树木,所以大家迟迟下不去手。
路要修,但守护山林的规矩也不能丢。最终村民们达成共识:修改图纸,为树让路。
就这样,用了约三年的时间,一条长达25公里的石子路盘旋在了大巴山上,就此连通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
露天大棚带来红火日子
道路通畅了,村里的药材产业也越做越大,吸引着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
唐旭就是其中一个,他与几位返乡青年一起,组成了销售团队,为家乡的药材跑销路。
但与几家药厂联系上了后,却发现村里的药材产量供应不足。
想提高产量,就得多种地,村里的空地不够,山林的主意不能打,怎么办?很快他们想到了大棚种植技术。
然而普通的大棚种植虽然可以加快药材的生长速度,但品质会下降,为此他们尝试了很多次,终于摸索出了露天大棚种植技术。
先在大棚里育种,再移栽到田间,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产量,两全其美。
随着露天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2021年,全村中药材产量达到800吨,产值超过1200万元。
今天的西安村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许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宣传家乡文化,不少游客也循着缕缕药香来到了这里。巴山药海间,小山村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今晚20:00,走进大巴山下西安村,看一座药香满山林的村庄。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西安村——药香满山林》
播出时间:2022年3月4日(周五)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杨奉涛
制片人/侯婧姝
主编/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