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

“我为民富县强城美增光彩”大宣讲

第二场开讲

以此向第112个“三八”妇女节献礼

通过聆听最美家庭故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树立好家风、传播正能量

“英子姐姐”刘发英

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她和助学团队的故事

更是激励和温暖着我们

但是,在她多年爱心助学的路上

身后的家人是怎样

一路支持、风雨相伴

让我们跟随

“英子姐姐”刘发英的儿媳张婉彬

来了解她

背后的家庭故事

携手共进圆贫困学子梦

身体力行育良好家风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代表英子姐姐家庭在这里发言。在这个家庭中,我不仅是儿媳,同时也是英子姐姐网络助学的受益者,如今更是这个团队的志愿者。被爱、互爱、传递爱,爱一路相随。

网络助学是一份用爱去浇灌的事业。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份事业坚持十七年?我想,除了英子妈妈的爱心之外,还有这个小家,给了这份事业源源不断的爱的滋养。

夫妻同“心”,创造幸福和美之家。一九九三年,同为教师的爸妈在黄柏山乡相遇相知,二十九年来,风雨同舟、举案齐眉,是大家眼中的模范夫妻。因为同心,这份爱越发迷人。母亲作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的发起人,业余基本奔走在助学路上,自古忠孝难两全,忙于助学事业的爸妈实在无暇照顾远在40公里外的年迈父母。父亲主动提出将外公外婆接到身边,自愿承担起照顾外公的重担,外公因整日卧病在床,已完全分不清白天黑夜,生活状态犹如一个婴儿,多少个深夜父亲总被无数次叫醒,对此父亲毫无怨言。英子妈妈经常说道“我的荣誉有你爸爸大半的功劳”,正是爸爸撑起了小家,妈妈才心无旁骛地投身到助学事业之中。

夫妻同“情”,打造网络助学品牌。母亲师范毕业后,写下 “不回磨市,支援边区”,从此开启了她在黄柏山乡任教生涯。在贫困的大山深处,她深深感受到教育是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她用自己每月98元5角的微薄工资去补贴困难孩子。随着需要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深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在2005年注册“英子姐姐”网名,开始通过网络为贫困学生发帖求援,如今已有1000多名志愿者主动加入助学团队,义务参加助学活动。在这支庞大的助学队伍中有一位重要成员,那便是我们的父亲,走访、发放助学款、整理资料等琐碎工作全部由父亲来承担。为了保证学生信息的真实性,母亲和她的助学团队坚持走访每一位受资助学生家庭。一次走访经历让父母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走访的贫困学生居住在资丘镇,距县城100多公里,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路面结冰、道路湿滑,公路宽度仅一车宽,稍不留神车子就有滚下悬崖的危险,父亲驾驶车辆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驶,突然因坡陡弯急,方向盘完全不听使唤,车人差点全部掉落几千米的悬崖,回忆起这段走访经历,两人直到现在都还在后怕。而这个场景仅仅只是万里走访路上一个小小的缩影。父亲对于母亲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支柱,更是优秀的工作伙伴,助学路上他们琴瑟和鸣,同情共频,奏出了爱心助学的动人乐章。动人之处必有深情,2007年,家庭频遭变故,外公中风偏瘫、舅舅因车祸高位截瘫、爷爷也诊断为肝癌晚期,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妈妈产生了放弃助学的念头。就在这时,父亲坚定地说道:“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我多分担一点点,挺一挺就过去了,决不能因为我们家庭的困难让那些贫困学生读不了书、上不起学。”正是这一句话让母亲充满力量,坚定方向,即便之后的家庭生活再苦再难,父母亲也从未动过放弃助学的念头。截至目前,助学团队共结识爱心人士2000多名,募集善款2800多万元,资助学生4300多名。

夫妻同“德”,培育清廉良好家风。第一次走进母亲的工作室,震撼我心灵的不仅有硕果累累的荣誉墙,还有180多本手写账本,翻开账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每一笔爱心款的来龙去脉。母亲常说,我一天结束的标志不是夜幕降临,而是把每天收到的助学款处理完毕,我才能安然入睡。只有将每一笔爱心款一分不少的送到学生手里,我才觉得踏实、安心。十七年来的爱心助学,父母始终坚持“不从善款中提取一分钱,善款全部足额发放给贫困学生”,以真诚打动人心,以诚信汇聚力量。也时刻要求我们子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永远向上、脚踏实地。

我们的家很普通,就是万家灯火中的一盏,用爱浇灌,越发明亮,我们的家又很特殊,汇聚小爱,实现大爱,为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点燃了求学梦想,在父母的影响下,我和爱人也自愿加入助学团队,工作之余,主动参与爱心助学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网络助学事业持续发展,尤其是我,作为曾经这份爱的受益者能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倍感荣幸、实感幸福。现在,我和老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延续中,我们定当承清廉家风、立重孝家训、弘诚信美德,用小家之爱抒写大爱无疆。

来源丨长阳发布

编辑丨李婧雯 王梦

审核丨田念东 田剑

监制丨陈凡娇

关键词: 网络助学 贫困学生 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