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万年前,留在蓝田山的人类先祖已学会采摘业,人们开始远离山林,向蓝田山西北边缘转移和定居,便产生了第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弇兹氏。弇兹氏发明了合股制绳,为结网捕渔提供了基础技术。此后人们逐渐向灞河东、西两岸聚集。此时华胥部落壮大,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 ,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

远古地壳变化形成黄土阶层,人类的猎食部落开始分化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的关中盆地,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古四海水平位逐渐下降。人类分化瓦解聚在土平原靠河流繁衍。此时古四海之南海水流转入渭河入黄河,去过黄河渡口可关三河归一之景。又跑题了。原归正传,关中盆地位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至秦岭,北接渭北北山。关中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公里,海拔4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至黄河河床降到340米。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千米,西安附近约75千米,眉县一带仅20千米,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形似“新月”。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当人类进化到直立人之后,在这里,完成了从直立人到现代人的转化。又从这里走向全球。通过一百多万年进化繁衍。从有巢氏到弇兹氏,是人类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转变过程中关键的几步走。从有巢氏的出现到弇兹氏的形成,虽然离开秦岭只有数十里,足足用了十五万年的时光,启动了现代人的历程。

古四海”的“海”并非今天“海”的概念,是一个望不到边的大湖。从公王岭蓝田直立人、陈家窝人、涝池河人、桐花沟人,这些先祖直立人在蓝田秦岭北麋横岭范内,坚守了150多万年。经过不断的基因变化,先祖们在距今30万年前后。不断繁衍,人口增加,心智的开拓创造了巢穴氏。这时候,关中盆地大致从东向西分为三个落差不大的三个“海”。自东向西分别是“东海”、“北海”和“西海”。大致由新丰塬向北延伸部分与和渭北石川河与泾河之间的高地向南延伸部分为分割,以东至潼关这一段叫“东海”。以西为“北海”。由白鹿原向北延伸的龙首山与泾水西岸向南延伸段相分割,以东为“北海”,以西为“西海”。龙首山与新丰原之间,位于“蓝田山”正北面。所以称“北海”。而渭北随着泾水冲击扇面不断扩大,在渭北“北海”与“东海”分界很模糊,所以《山海经》上记载“北海”上一些事又好象在“东海”。“西海”在今少陵原和西安市以西,靠南边,东大西小。东、北、西三“海”中,以“东海”最大。

到夏朝末年,西海、北海已不复存在,“东海”虽然大大缩小了,但还存在。商朝重点是东扩,注意力在山东及苏皖北部一带,关中一带记载不多,很少提及“古四海”,同时,“海”的概念也转移到今东海了。到了西周,古“东海”也只剩下风陵渡以北,黄、渭、涑水交汇处一片滩地了,古称“阳纡之薮”。关中盆地为古东、北、西三“海”的水位,估计水位最高时可达到海拔500M以上。新石器时期,水位约在海拔450M左右。对照关中地区地图,沿海拔450M等高线就可以描绘出古三海一个大致轮廓。

关中盆地为古东、北、西三“海”主要有以下两点解释:

一是渭河平原没有旧石器遗址发现,是因为远古还是一片汪洋。

二是渭河下游平原大面积的盐碱地,是因为古海沉积造成的。

秦岭北边缘大致从渭南市的华县起向西南转折,直到蓝田再一路西去。在秦岭隆起的时候,指现在的蓝田山,当地叫“岭”。如“恓惶岭”、“凤凰岭”、“牛寺岭”“大王岭”“寇岭”等,古代叫“肺浮山”、“覆车山”、“横岭”、“玉山”。一级副平台指被灞水分割的白鹿原。一个二级平台,海拔约600-700米左右,当地叫“二层塬”。东起华阴市的罗敷、华县的高塘镇、临渭区的崇宁、阳郭、貟曲、临潼的新丰塬、马额镇一带,即古代的阴盘城和新丰原所在地。这是中国人完成人类进化,一直到农耕文明初期这一百多万年来的中心活动区。主平台蓝田山,由于关中盆地长久以来是一个大湖,远古先民出行一般需要西行到渭河上游渡过渭河,再四散迁徙。所以蓝田山,自六盘山至贺兰山一线,成了远古先民第一个集散地。

关键词: 人类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