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疫偶得
文/陈仓客
(《宝鸡日报》前总编辑)
2021年岁末,又一波新冠病毒变种一一"德尔塔",突然袭击了西安,从无经验的古城,撑了不到两周就封城了!
沉重的阴霾,笼罩着空荡荡的街衢,店铺打烊,车辆停驶,家家都足不出户。我带着刚刚参加工作的孙女,躲在东站路的一座楼上,除了下去做核酸检测,朝夕只能与四壁对话,三餐以拙劣的手艺煮饭填腹……
无聊之中,忽然收到参加“中国好文章大赛”的邀请,为了打发时光,即找出几篇旧作和新写的“脑操”随笔,交了过去。
“脑操”者,每晨操练大脑的记录是也。那些勤奋者,严冬黎明即起,出外锻炼健身,吾等躲疫懒散之人,惮于吃苦,只好钻在被窝里背背典籍,写一点文字,练练大脑,以防老年痴呆,我谓之为“脑操”产品。
解封之后,工作生活步入正轨,早把参赛这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不料,正常日子还没过两月,虎年的虎气也没镇住狡猾的病毒,刚撵跑了“德尔塔”,又扑来了什么“奥米克戎”。天天做核酸,无证禁出门的日子又来了!
昨晨,刚做完核酸,拿到出门证,顺丰小哥就送来了快件,拆开一看,竟是一帧大红证书,赫然烫着“中国好文章”的金字。一一没想到歪打正着,躲疫中送出的稿子竟评上了!
第一波躲疫撒了点“籽”,第二波竟收获了“豆”! 此刻,我想起了陕西农村的一句话:“搂草的打了个兔子一一冒碰上了!”任何一点荣誉,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都已毫无意义了。记下躲疫中的这件小事,不过是让群友、儿孙们,把这老家伙窃议一下,作点当日谈资而已。
附录获奖文章
“七 O 后 ”的 尴 尬
倏忽之间,随着共和国诞生,走进学堂的这拨人,七十了!一眨眼,成了人们眼中的“古来稀”,但多数乐于被称为"七O后"。细细想来,这“七O后”,也是个多事之秋,尴尬时光也。
看外皮儿,染发、刮脸之后,似乎衰相未显;看内瓤儿,却如同晒干的葵花杆,已经“糠”了!晨起揽镜,那张面孔日渐变“丑”,头顶渐稀,眼皮下垂,将眼睛挤小了一绺,宛如儿时讨厌的三角眼。量量身高,竟缩短了二指,好不令人尴尬!
不知何时,想都想不到的病,都附上身来,吃药的次数,渐渐超过了吃饭的顿数。医疗卡,总不敷用。走医生门路,寻保健“神品”,悄悄地 “花钱买命”。在人前却还是不示弱,“轴”得刚板硬,不亦尴尬乎!
偶遇故人,热情握手再三,嘘寒 又问暖,拍着脑门,想了半天,却叫不上名字来,好不尴尬!
头顶,“三千烦恼丝”,似“场畔庄稼一一稀稀拉拉”,黑白错杂,不染会露出衰相,染则害处甚大,岂非尴尬?
上街入市,头眩眼花,视屏上,飞蚊与糊点叠加,医称“白内障早期”,必割,却又不准割,谓待其长“熟”才可以割,又一尴尬事也!
岁月这把“杀猪刀”,在悄悄割着人生精华,生命汁水搾得差不多了!于是乎,过去忌讳的“死” ,也在朋友之间常常谈及。因为七十,是一个节点,能望见彼岸了!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在这“等待期”,该干些什么呢?
广场舞?搓麻将? 提笼架鸟四处逛?听起很美,却都不符合我等口味,难以融入进去。尤其是这搓麻将,实乃无益身心,浪费时光。常见三五闲人,趿鞋披衣,蜗一斗室,由昏及晨,诳言与秽语对喷,烟气与脚臭齐飞,久坐血瘀,“梗”症时发,堪称 一大陋俗,罔费生命也!
有人说,弄点高雅的,钓鱼去吧。寻一山野僻静处,持竿危坐,物我两忘,水静心净,陶冶性情。再吟着张志和那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好不令人神往!
于是觅一钓竿,驱车四野八乡,找来找去,也没找到那“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地方。好不容易,寻到一水泥砌筑的“半亩方塘”。无人,下钩,枯坐,半晌过去,日影西移,了无收获。泼烦之际,抓一把饵食撒开,连钓数条。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塘主叫去罚了款,原来这是人家的育种塘!
看来,人虽位列“七O后”,然六根未净,磨性不够,心浮气燥,这钓鱼的雅事亦适应不了!按孔夫子的说法,"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已进入人生自由状态,实则并不尽然。这老先生首创的“生命阶段论”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每个阶段起码得向后再推十年。
君不见,当今“三十而不立”,啃老混时,娱乐至死者,比比皆是。面对复杂瞀乱之世事,“四十而不惑”,并不符合实际。五十“心尚孩”,六十火大气盛而“耳不顺”,在当今社会都很普遍。唯有到了七十岁,才能真正“知天命”,参透生死的真谛。
当上“七O后”,还能再振人生雄风吗?当然史上确有先例。像咱陕西乡党姜子牙,七十出山领兵,助武王伐纣,立周王朝;百里奚七旬拜相,助秦穆公称霸,为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至今传为美谈。 但,此等英雄毕竟寥若晨星,多数“七O后”们,还是“火车进站一一匀减速”,整天在思考: 怎样过好这段“等待期”?
其实,人到了这个阶段,死亡、病痛,并非精神活动的主调。潜意识里所惧者,乃最终必然到来的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儿女虽孝,皆为事业所缠,老伴再好,总有一人先走,孙辈更少交流。无论你官多大、财多富,社会、单位、家庭,对你的“实际需要”指数,只会越来越低,直至为O。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说的: “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 这就是“精神的贫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被需要”和“有所为”,是基本的精神需求。古人云,“人不可一日无事, 无一人所思”,此之谓也。
我的邻居,是位孤身“七O后”老干,家庭幸福,儿女多金,却热衷去河边滩涂种几畦菜,有时还会拿到市场去卖。我想,他并不缺钱。种菜,是为了收获家人的“需要感”,卖菜,卖的不过是寂寞而已!面对“七O后”这“等待期”,我也给自己找了个消除“精神贫困”的办法,那就是一一埋头读书!
书,可以消解人生孤独,消除精神贫困,净化灵魂。读有所得,还可以写出点东西。虽无发表和阁藏的价值,但却像柞蚕一样,将丝吐在野外树上,久而久之,总会被闲人收起,派上点用场,自己也收获点“被需要感”,让这“等待期”,过得更加充实和舒畅!为此,还写了首《自嘲》,记在这里,供大家一笑:
向晚吟啸过小园,
脑中风暴亦盘旋。
书海酣游醉意多,
笔端挥洒知者鲜。
常斥枭鼠天下笑,
未闻诤言海内传。
蛙鸣井底且自得,
一章一句乐暮年!
2020,6,6匆
本文作者 卢愚
卢愚,笔名陈仓客、老樵,高级编辑。曾任宝鸡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市场报》陕西站长,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研究会长。现为陕西新闻出版局审读中心专家组成员。
著有《西部风流》《野讴集》《"傻瓜"中的美国》及新闻稿件200多万字等。
作者 卢愚 责编 常小靠 审核 古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