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写下“碑林”2字的正是清朝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在道光年间,林则徐亲眼目睹了鸦片对于中国经济的破坏程度,于是林则徐发起了“虎门销烟”的运动,将英国烟商的所有鸦片全部就地销毁。于是,英国就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无奈之下选择了妥协,将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
1841年,苦闷之下的林则徐路过陕西西安,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欢迎和挽留,于是在当地停留了几天。由于林则徐平时喜欢书法文艺,于是当地官员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西安附近的碑林,并且请林则徐为这里题词。于是林则徐大笔一挥,在这里写下了“碑林”2字,当地官员得到林则徐的墨宝之后急忙命令工匠制成牌匾,悬挂在博物馆的上方。
178年以来,对于“碑林”上的“碑”字为何少写一撇,历史学者和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当初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无故免职,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将“碑”字少写了一撇,正是代表着他丢了官帽,体现了他十分落魄的心情。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些先入为主,因为作为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林则徐是不会在西安的著名景点随意写错字的,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心情缺笔少划。
因此另一些学者认为,在宋代以前,所谓的“碑”字是没有那一撇的。而为了书法美观,林则徐在书写“碑林”的时候故意少写了一撇,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整体书法的美观对称,如果突兀地加上这一撇反而影响了“碑林”二字的整体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