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皮肯斯和他的妻子都曾经是中国内地传教会的传教士。1933年至1936年间,他们和其他传教士一起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当地回族、藏族以及其他群体的生活状况。
1936年夏末秋初,他和同伴从千阳前往陇州(今陇县),并沿途拍摄,这些老照片真实反映了沿途苍凉的风景和当地百姓质朴的精神面貌。
千阳大街
1936年夏末秋初,皮肯斯一行人从千阳出发,准备前往陇州,这是他们即将离开千阳时所看到的街头景象。高大的过街牌楼下人来人往,街边有一些小商贩正在做生意。
苍凉的风景
从大路上看到的千阳附近的路边景象。这里是被称作千阳谷地,一片广阔的开阔地带,只有零星的树木,地上可以清晰看到两条深深的车辙印,看上去颇有些苍凉。
蜿蜒的土路
这是一条被称为饥荒救济之路的通道。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的时候,有不少灾民就是沿着这条黄土道一路前行,寻找生存的希望。
马夫和马匹
一名当地男子牵着一匹马走在道路边上,能看出马夫非常爱他的马,马头上被精心地点缀着一些装饰,马背上的货物被仔细地盖着白布。
小镇居民
沿途小镇上的居民站在茶馆的凉棚下,有大人也有孩子。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一名成年男子背靠着木柱,似乎有点羞涩。
换毛的骆驼
原本健壮威风的骆驼因为换毛变得有点狼狈,仿佛穿着一身破衣烂衫。不过却成功吸引了两个洋人的注意,引得他们离开道路跑过来仔细观看。
歇脚的人
沿着土路一直往西北而行,在一处小村落的路边,遇到了一些歇脚的人。他们坐在茶摊的小板凳上,抽袋烟,喝口水,聊聊天,正在享受这片刻的休息时光。
东门之外
远处就是陇州城的东城墙,一条蜿蜒的土路通往城下。虽然距离城门已经不远,但道路上的车马也还不多,只有两头驮着货物的驴子和一名背着沉重行囊的人。
陇州欢迎你
一行人到达陇县后,在一所学校的大门口和一群前来欢迎的孩子们合影。照片里的孩子衣着比较整齐,且花样繁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
街头的年轻人
陇州街头,一个年轻的回族男子的特写。他戴着传统的六角礼拜帽,手里握着扁担的钩子,钩子上的铁索是用铁条编成的,非常结实耐用。这种样式的扁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可以看到。
陇州街景
这里是陇州的西关大街,街道不是很宽,两边有下水的阳沟以及挂着青天白日旗的店铺。两棵造型独特的大树挺立在路边,不知有多少年岁了。沿着街道前行,就是陇州的西大门。
毛皮加工
木板上钉着一块羊皮,男子正在对毛皮进行处理。另一名年轻人蹲在旁边,赤着脚,偷偷盯着镜头观察。
客栈门前
在陇州进行短暂的停留和修整后,一行人在中午时分准备出发。图中的马夫在整理行李,一些周边的居民闻讯都跑过来送行。
道别的微笑
一名穆斯林老妇女扯着自己的孙子站在路边,目光慈祥,正微笑着目送这些远方的客人离开。
陇州再见
一行人牵着马匹走在离开陇州的路上,路边是当地居民的庭院,院内有一棵枝节繁茂的大树。前方不远处有一座高大的建筑,是用来瞭望的敌楼。
固关镇街头
一名老人坐在店铺门前的长条凳上,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布带。身后一名中年男子坐在门槛处,正在四处张望。
路边树木
前往张家川的道路,路边整齐种植的细长的树木,这是当地路边典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