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府,指的是明清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府级行政规划区域。最初得名于明朝洪武二年,取义——“安定西北”,这就是西安之名的由来,并不是由长安更名而来的,长安只是西安府的附郭县,长安自设县以来一直都在,从未改名(因下文中会提到长安,而我以前就分不清长安与西安的关系,所以在此多啰嗦了一句)

【西安府藩台衙门】藩台

衙门,又称藩司衙门,俗称藩署,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司衙门。

摄于1907年(下同)

【大慈恩寺】唐朝

皇室敕令修建,贞观年间,太子

李治

为了追念慈母

文德皇后的恩德

下令建寺,故名慈恩寺,

玄奘曾

在这里主持寺务。

大雁塔

】大慈恩寺内的

大雁塔

由玄奘亲自督造,供奉从印度请回的经像、舍利,塔共七层,高60余米,塔内有楼梯供游人登临,可俯视

西安

全貌,

是当时

大唐帝国的一处著名胜迹。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

荐福寺

内,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和“大雁塔”东西相向,因为外形像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所以叫“小雁塔”,流传至今。

【金胜寺】本是

隋文帝杨坚赏给他儿子的府邸,后来被改建为寺庙——济渡寺。唐太宗时称为金胜寺,后又改名为灵宝寺,用来安置唐太宗死后出家的嫔妃,后来又又改名为崇圣寺。

明朝初年进行过大修,成为当时的“西安第一寺”,清末同治时被毁,至今已无踪迹。

【西安府文庙】

始建于唐代,宋代几经搬迁,最终迁建于

西安碑林博物馆

现址,保留的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西安清真大寺】也叫西安大清真寺,始

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西安清真大寺】

历经宋、元、明、清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安清真大寺】

元朝中统年间重建,称回回万善寺

【西安清真大寺】

明洪武年间再次修葺扩建,称清修寺,成化十八年改名为“敕赐清修寺”

【西安清真大寺】

清乾隆三十年再次重修,称清真寺,有董其昌题写的“敕赐礼拜寺”牌匾。

【西安清真大寺】

寺内曾设有经文大学,清代以来出了很多经学人才。

清真大寺内的

省心楼】

三层八角形的宣礼楼,是”宣礼员“召唤穆斯林过来礼拜的地方,又叫邦克楼,传统阿拉伯清真寺中,寺院四周各有一座这种宣礼楼,西安大清真寺的“省心楼”只此一座。

西安府西边一处城门,城门中有马车和供行人暂歇的茶摊

【安定门】

原是隋唐长安皇城西面的“顺义门”,明朝洪武年间扩建西安府城,改名“安定门”。

西安府城墙内街道和三三两两的行人

西安府城门,城门对面一个很大的影壁墙,我没有考证出这是哪个门

西安府城街道

【灞河古桥】灞河,春秋时期以前为滋水,

后来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修桥叫

“灞桥”,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

杨柳青青,飞絮如雪,“灞柳飞雪”由此得名,是明清“长安八景”之一,也有说”关中八景“。

【浐河古桥】

浐河,是灞河的最大支流,浐河、灞河和另外六条河流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即为”八水绕长安“,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

河流

【宝庆寺华塔】宝庆寺修建于隋文帝年间,塔内用五色砖,所以叫华塔,宝庆寺也叫华塔寺。

【西安府教堂】始建于清

康熙

五十五年,由意大利籍陕西

天主教

第二任主教

兰溪

购地筑建,因位于西安五星街,所以也称五星街教堂,又称天主教西安

南堂。

【西安府城隍庙】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因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西安府城隍庙】

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小鬼和无常等鬼卒。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墨迹梓史

整理上色,更多历史老照片,敬请评论转发关注

关键词: 清真大寺 府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