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本部则武昌,谋藩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纵观历朝历代的君王对于定都非常讲究,除了借鉴前代的传统,还要对于政治、社会经济、地势、安全性、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稍有不慎就容易沦为亡国之徒,所以马虎不得。

钱穆在他的《中国历史精神》中提到“将来要做一个亚洲的中国,则应定都在伊犁”,这样看似天方夜谭的论点,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早在1902年,孙中山就曾预言:中国若定都新疆伊犁,可称霸亚洲!

这样的观点足以见得两人跨越时间维度的思想交融共通,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目标早已不仅仅是保守地做好自己,而是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为什么称霸亚洲却要定都如此偏远的伊犁呢?这让人难以置信,匪夷所思的言论又有何依据呢?

定都之争

1902年,辛亥革命胜利的余温尚在,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大家也都沉浸在新时代到来的欣喜中,投身建设的热情绵绵不绝,而开国之父孙中山和部下为了定都之事绞尽脑汁,瞻前顾后,希望能选择一个绝佳的首都位置。

章太炎考虑到北京政治势力错综复杂,上海靠近海边,我方还无力巩固海上国防,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所以他建议定都武昌。

而孙中山显然对于这番见解不太认可,即便章太炎的言之有理,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国领袖,孙中山考虑的不仅仅短时间之内的可塑性和发展,而是以长远的目光投射到未来,希望中国能够在亚洲甚至世界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时,他便提出了一个在他人看来都天马行空的蓝图——定都伊犁,甚至预言中国若定都新疆伊犁,可称霸亚洲!

眼光独到,伊犁之绝

细观孙中山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到,若定都地处内陆的武汉,国内形势的确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若想延伸到国外就鞭长莫及了;选择西安,虽是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丰厚,但自然环境属实有些不乐观,不符合长远的发展规划。

而反观伊犁,能够将蒙古、新疆、西藏和东北三省这样的地区掌握在眼皮底下,不说这么广泛,至少控制西域的局面不在话下,还轻而易举地依靠天然屏障能躲过海上进犯,安全系数也非常高。

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伊犁还是一个绝佳的通商口岸,有着“西北京城之繁华”的美称,沟通了中亚和俄罗斯,早在清乾隆年间商贾便络绎不绝,享誉盛名,可见历史渊源也非常悠久。

不仅如此,孙中山慧眼识珠地看到了伊犁隐藏的无限发展的可能,尽管伊犁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荒僻人烟稀少,但这些问题和障碍都是依靠人力和智慧能够很快结局扫清的,并不棘手,只要能够将铁路覆盖到伊犁,所有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到时候,伊犁不仅四通八达,更是资源丰富。

总而言之对于目光长远的孙中山来说,伊犁瑕不掩瑜,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首都之处。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在如此绝妙周全的设想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领袖的担当和雄心壮志,不仅仅要富起来,强起来,还要能立足于世界之林,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出大国风范,这是怎样的胸怀与气度和高瞻远瞩,实在是令人钦佩不已。

而在那个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虽说是解放了思想,但不得不说封建尚且残余,一切都是百废待兴,而这次革命本就不彻底,我国当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动摇列强的侵略。

由于综合国力的衰微,我国本身就已经落后许多,定都伊犁无异于放弃仅有的与外界的联系,固步自封,使自己更加封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消耗,不仅会加大我国与西方的差距,更会让虎视眈眈,伺机而动的列强有可乘之机。

最终,这样美好的伊犁建都之梦只能以破碎告终,孙中山不得不向阻碍重重的现实妥协,搁置自己伟大又丰满的理想,最后他选择定都南京,就这样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了,振奋人心但是却并非孙中山心中最佳的选择,还是有些许遗憾的。

而南京也不得不说和之前定都论争的其他城市一样隐患重重,到了后来果然发生了危机,由于中央无法控制管理北方的局面,导致北方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脱离掌控,甚至渐渐地权势滔天转而野心膨胀要反动独大,于是造成了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好不容易的安稳还未稳固,便岌岌可危,国家又变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孙中山的理想终究是未能实现,这对心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他来说想必也是不可言说的遗憾的伤痛吧!

小结:

在当时那样一个什么都相对于保守稳健的时代,孙中山竟然都能创造性地提出定都伊犁这样冒险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可见孙中山思想的前卫性和进步性。

他大胆勇敢,敢说敢想,志在四方,立志将中国推向世界,尽管被残忍的现实给束缚阻碍住停滞了向前闯的步伐,但这样对于国家怀有热爱希冀和雄心壮志的领袖,怎能不令人敬佩和爱戴。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尽管孙中山的美好梦想没有实现,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树立远大抱负,为国效力,这盛世的确如先生所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更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应该相信,在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必将越来越繁荣富强!

关键词: 新疆伊犁 雄心壮志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