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大多数人首先进入脑海的,便是官渡、赤壁和后期的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无论是从地位还是影响上,当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如果单纯从战役本身所拥有的军事水准以及对决双方的阵容和力量上来看,有一场战役并不亚于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战役所体现出来的总体水平,可以称得上整个三国的顶点,这场战役就是汉中之战。

公元217年,此时的刘备已经完全占据了四川以及荆州大半部分的土地,但是因为初来乍到不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加上对于原有法律法规操之过急的骤然改变,导致益州本土势力对于刘备集团统治的出现了反感和动荡,整个益州的情势变得非常混乱。另一方面,刘备对荆州的统治,随着对益州的占领而变得薄弱,而一直对荆州怀有野心的孙权集团又开始将吞并荆州的战略目标提上日程,虽然最终以双方谈和,刘备答应归还一部分土地告终,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刘的联盟已经出现了一道裂痕。

正是在这个时候,与之前击退了马超、韩遂联军,解除了雍、凉地区隐患的曹操,开始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尚且处在半独立状态的地区——汉中,自古以来汉中就是一个关键的交通枢纽地带,它连接着中原地区和巴蜀之地,如果中原的统治者夺取了汉中,整个巴蜀将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生存环境下,地利优势会因此被削弱到最低点,而相反,巴蜀的统治者占领了汉中后,不仅拥有足够屏障北方统治者的险要地形,更关键的是,汉中周围丰富的良田可以出产大量足够供给军需的粮食,进而支撑向北继续进攻的大业。从这刻开始,汉中成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最先意识到这点的就是曹操,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率大军进攻汉中,在绝对的力量优势面前,张鲁选择了投降,曹操也因此非常顺利的占据了汉中。但是在之后,曹操做了一个今天看来非常奇怪的选择,那就是当司马懿向他进言希望趁着胜利的形式向蜀中进兵的提案时,曹操选择了拒绝,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曹操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失去了这个机会的曹操,也彻底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最后希望。

时机不等闲人,当两年后刘备稳定了局势,向曹操掌握的汉中发兵进攻的时候,也许曹操终于感受到了当初决定的懊悔,但是没有用途,他只能亲自率领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而这次的刘备也不再是曾经那个力量弱小的流亡军阀,而是有了自己稳固根据地的大诸侯。

最初的较量是曹休以及张飞和马超,这个时候曹军略占上风,曹休识破了张飞和马超的疑兵,趁他们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张飞马超败走,曹军取得了第一场胜利,当然这也是因为曹军以逸待劳的缘故,但是很快,当刘备亲自率军前来的时候,形势发生了逆转,刘备以奇兵进攻,趁着曹军的主力在外追击张飞和马超时内部空虚,以最快的速度夺取了阳平关,取得了喘息和回转的机会,此刻曹休的无可奈何,只能急报请求曹操前来。

曹操还未前来,刘备又突然放弃了阳平关,占据定军山,此时的汉中主将夏侯渊见状亲自带兵前来,这是因为定军山的地理位置如果失去,对整个汉中来说将呈现一个居高临下的进攻态势,然而夏侯渊还是晚了一步,黄忠利用地势奔袭,猛冲夏侯渊军阵,并且直接斩杀了夏侯渊,曹军在此地的军事力量因为失去主将陷入了短暂的崩溃,而刘备军没有贪多求生,而是即时稳定了战果,胜利的天平也在此刻向刘备倾斜。

曹操此刻才得以赶到,但是取得了优势的刘备并不出战,而是跟曹操维持住了僵持的状态,刘备深知此刻比拼的并非是两者之间的兵力雄厚,而是谁更能够坚持下去,而失去了地利的曹操,显然比起刘备来更急于求战,但是此时的曹操,泄露了一条关键情报,就是自己的屯粮地点被刘备军得知,黄忠因此献上了偷袭曹操军粮储备地的计划,一战而成,尽管黄忠中了曹操的埋伏,但是却被赵云所利用将计就计,反而让曹军自相践踏,损失过半,曹操自此失去了全部优势,以撤出汉中告终。

汉中之战是三国中后期一场将战略战术技巧发挥到极致的战役,此战中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方面,都动用了精锐部队和将领,作战激烈,而也正是因为此战的胜利,才让刘备得以彻底稳定在益州的统治,并且在之后的荆州惨败后,仍有余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关键词: 三国鼎立 汉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