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期间,来到西安参观,这近距离接触兵马俑的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这次为期一周的访问,是历史上英国君主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对于两国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关于此次访华的细节,中英双方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商定。除了女王乘坐的专机,陪同女王出国访问600余次的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也随行,其随行人数达到600余人。
女王访华时间一共7天,先到达北京,然后去西安和上海访问,再去昆明和广州参观。
在西安,女王破例可以下坑近距离接触这些二千多年的文物,她一身蓝色装扮,穿梭在兵马俑之中。听着随从人员的讲解,女王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兵马俑,她甚至拥抱亲吻了其中的一个兵俑。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62年,照片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陶铸、陶斯亮、曾志。陶铸儒雅帅气;陶斯亮白净秀气、青春洋溢;曾志穿着素净得体、举止端庄。一家人的颜值都相当地高。
陶铸与曾志并不是开始就结合的夫妻,而是一对为了革命而弄假成真的夫妻。曾志第一任丈夫是夏明震,他夏明翰弟弟,1928年3月,夏明震不幸牺牲。第二任丈夫是蔡协民,1934年7月蔡协民在漳州被杀害。
1890年,邹平正七品绿营高姓武将。这是拍摄于1890年的清朝武将,拍摄地点在滨州邹平。照片中这名武将左右各竖立一面写有他的高姓姓氏的旗帜,他身后有弓箭、铠甲等武器装备。除此之外,在他面前的小桌上还摆着一瓶花,可见这名武将颇有儒将风范。
清末邹平是武定营下辖的13个汛之一,汛是军事单位,其级别大致相当于行政的县,编制大致相当于军队里的营级单位,汛的长官为把总,是正七品武官。按照清朝定制,防守汛,设把总一员,马兵40名,守兵225名,也就是说这名端坐的高姓武官是清朝绿营正七品武官,手下拥有马、步兵265名左右。
1945年4月,两名年轻的苏联女子,被人从地窖内救出。由于长时间遭受德军摧残,她俩目光呆滞,即使被人搀扶着还是站不稳。
照片中的街道,位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当时,这座城市已经被英军攻占,人们在地窖中发现大量被德军囚禁的苏联女子。
人们挖开地窖的顶盖,看到很多被囚禁的苏联女子。由于长时间身处黑暗,她们到了地面上,眼睛很难适应强烈的光线。
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大约有80万苏联女兵参战,是所有参战国中女兵数量最多的国家。可是,在这80万女兵中,约有10万女兵被德军俘虏。
这些女子一开始还抱有幻想,日内瓦公约规定,不能虐待战俘。但是,她们错了。
德军把她们关押起来,有的囚禁在黑暗潮湿的地窖里,有的被送到了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她们中有很多人还遭受了德军的侵犯和侮辱。
这是一张县太爷骑马照。此人名叫吴焘,进士出身,外任知县,而官运一直平平。从1890年,担任高邑知县。此后10年,一直在知县任上打转,先后任过广平、清苑、邢台等县知县,1900年起任献县知县。对于仕途,他心里郁闷,但也无可奈何。
作为知县,他的俸银并不多,单靠此项收入,如若遇到大的开销,甚至入不敷出,生活拮据。他最大的一项收入来自养廉银。
他身上的这套“制服”也并非朝廷统一定制免费发放的。从上到下的穿着,官帽、官服、官靴都需要自己花钱从衣帽店里购买。
他选择骑马是相对经济实惠的。坐轿子需要轿夫,乘骡车需要骡与车,都比骑马花销要大,步行与骑驴又很慢,也有失身份。
1900年,担任献县知县时,吴焘又遇到糟心事。义和团运动爆发,他再三考虑后,选择保护教堂和教民。最终证明这一选择救了他一命。
1984年拍摄于上海街头的两名解放军照片。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时很难从军装上分辨出职务级别的高低。但从人的年龄、气质包括言行举止还是可以做出大致判断的。
比如这两位,走在前面的,年龄偏大的,看起来很自信,有领导派头的,一看就应该是领导。后面那位年纪轻轻戴眼镜的,应该是下属或者跟班之类的。再细心一点,可以发现两人拿的包都不一样,军装上衣的兜子数量也不一样,这些细节也透露不少信息。我估计,这个领导至少团级以上。
正在枪架上取枪的苏军士兵,从照片里我们能看到枪架上有两种不同的步枪,长的是莫辛-纳甘步枪,而短的则是SVT-40半自动步枪。
SVT-40半自动步枪是苏联在SVT-38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根据苏芬战争中士兵们实际使用时的感受,加以改进而成。
苏联原本有意以这种新式步枪取代从一战前使用至今的莫辛-纳甘步枪。然而换装工作刚刚开始,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由于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加上战争军队规模迅速扩大,为了保证部队的基本需要,苏联决定继续优先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结构更为简单的莫辛-纳甘步枪。只有部分已经完成生产线改造的兵工厂,还继续生产SVT-40半自动步枪。
因此在战争期间,SVT-40半自动步枪只生产了大约160万支,远少于莫辛-纳甘步枪。不过这也是二战期间少数大规模生产的半自动步枪之一了。
如果早一些时间投产的话,也许它会像美国的M1式加兰德步枪一样,成为二战苏军的主力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