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仙台 陶浒 绘
生活在秦岭脚下,是福气。每天零距离触摸秦岭、呼吸秦岭,每次都沐浴新的感觉,一往而情深。
这幅中国大地“精神文化力量”的画卷,太伟大,了不起。
一
关于秦岭无人替代的“分界岭”“水塔”和“绿肺”的独特重量级形象,以及“佛、道、孝、寿”四大文化的鼻祖渊源,妇孺皆知,不再赘述。我只想高攀太白之巅,去行吟拔仙台。
秦岭把地标之势和龙脉之气,赐予了它的主峰太白山。太白山承天接地,拥抱神气。如今能叫出口的君仙,诸如太白金星、神母女娲、药王孙思邈、板角青牛老子等,均与太白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鞭执手的姜子牙,正是在太白山之巅拔仙台封神安位以振天威。如此神灵之地倒也渲染了太白山的卓著功勋:以此为界,一面江南秀水鱼米飘香,一面北天云淡麦香缠绵。南北两面犹如一母二子性格迥异却又血脉相连。
有名的大山大都如脊梁般不凡,太白山在我看来更仿佛巨龙示现,且是一条彩色的龙王。红绿黑白从山底蔓延至山顶,一山的缤纷,整山的豁朗,还有那颗体贴百姓的慈悲心常常,山下的打麦场里热火朝天,山上却是飞雪临门,凉气就这样自上而下惠顾而来。
想要读懂太白山,必须要仰望它的高度。太白山3000米以上的高处,除了云雾穿梭的寒气,提神养目的便是画儿一样忽隐忽现的“中国冷杉”。它们天生铮铮铁骨抗寒气质独特,凛冽的寒气只当是锻炼意志的佐料。再往上如若踏入了天梯,随时可体验举手摘星辰的快感。连一向狂傲不羁的李白,面对太白山之高险都得俯首敬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诗仙的眼光独特,不容置疑。
太白山依山势分为低区、中区和高区。所谓的低区,其气势照样碾压群山。又因高区之高,历史上曾有“开山一个月,封山十又一”的记载。不过现在,有高科技做铺垫,赏识太白,无须再历经天堑之难,唯意志足矣。
而我,对高峰一向敬仰有加。我钟情那傲寒耸立、充满所有美好励志梦想的拔仙台。
拔仙台是太白主峰的绝顶,是整个秦岭的精魂。海拔3771.2米,雄霸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拔仙台即是选拔神仙的地方。据说当年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姜子牙奉恩师元始天尊之命来此,对已故官兵共三百六十五位封赐安抚。这传说神秘而美好。神仙之所以是神仙,其实贯彻其中的也是拼搏的智慧。直到今天,拔仙台上还供奉着姜子牙当年坐过的仙椅,传说更有了真实性。看来,神仙也是论功行赏,有功劳的人,自古至今都受人敬重。
眼前翠峰叠嶂,云雾激荡弥漫似海,群山似帆船遍布海子,纯净得没一丝杂质。这哪里是画,这是擎天立地的能量,是我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质朴品质。这种亦真亦幻的感觉让人瞬间忽略物质世界。我只恨自己不是个仙者,否则就可以和天上的神灵对话,我有很多的俗念需要忏悔。人赤裸裸来、赤裸裸走,唯一值得回味的,也只有留给时光的痕迹。
拔仙台的景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座石山,除去草木土皮附属物,只剩下需要用心领悟的脊梁。如果钻入你眼帘的,仅仅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散乱石头,那你一定看不见它的意志。山的精神气比人还要根深蒂固。冷风在这里肆虐了若干年,而拔仙台能够一如既往为大秦岭站岗放哨,这便是伟大的坚守。我相信能够排除万难跋涉到这里的每一位游客,同样不平凡。就像那位正在换牙的孩子,走在脚下散落的铁瓦上,那咯咯的笑声,瞬间就抖搂了孱弱和疲劳。
拔仙台背靠悬崖峭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站在绝壁间挑战人生。脚下岩石嶙峋突兀,仿佛行走在铁打的刀具上,以此考验我的意志。但我临危不惧,把这看成前辈们曾经逾越的磨难。所有的大灾大难都能被千锤百炼的意志消融。而拔仙台,拔的就是人的意志。
骄阳庇佑,风餐露宿。雄踞其上的太白庙,虽然前殿已损毁,但依然可见它当年雄霸山巅的气势。庙堂上供奉着太白金星和姜太公。太白金星仙发飘逸的慈祥面孔早已植入人心。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姜太公,世人都认为他太悲催,掌管着封神榜,法力无边却又偏偏与神位无缘。可仔细想想,他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把神鞭统领神界,却又不事张扬远离闹腾,这才是修为者的至高境界。
拔仙台前方,挺立着三五成群的玛尼堆。在我看来,这些尽可能高的圆锥造型,恰如拔仙台的哨兵,它们在向苍天祈求国泰民安。相信每一个在此堆起玛尼堆的人,早已没有了小我。此时,我已经忽略了肌肤对寒冷的接纳,有的只是信念随高山流水的转化。
拔仙台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独揽秦岭太白的巅峰景致,重要的在于它引领群山蒸蒸日上的价值。站在拔仙台上由近及远撒开目光,周围所有的山峰皆众星捧月,它们都是因为仰慕而甘愿俯首的弟子。
我怎么看拔仙台都是昂扬向上的龙头,石头是它的骨骼,老爷海是它的眼睛,整个太白山上的树木花草犹如它的鳞片和羽翼,而它的血液则来自于抚摸着秦岭肌肤的长江黄河。
二
上天用石头筑起了拔仙台,拔仙台因为石头成就了神圣。
让我们琢磨一下这些英雄的石头。
它们是有仙味的灵石。它们搭庙铺路为神仙和人们服务。最极致的当属脚下的石海和石林,它们是太白山实至名归的双绝,如海之大,如林之深。它们是几亿年来老天的赐予,抑或是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屑,数目之庞大无法穷尽。它们千年如一日忠诚坚守,就像太白山忠于秦岭,就像秦岭忠诚于中华。尽管某些时候,四面飓风恣意妄为,但石头们团结起来就是一股燃烧的力量之火。
游客要想亲睹拔仙台的风采,必然要有顽强的意志,穿石林越石海,百人百体验。有的人在石头上畅游,有的人在石头上懊悔。我带着一万分的虔诚爬过,这个过程成了我此生刻在心田的极致浪漫。
能来此赏石的,皆是英雄豪杰之辈。对于这些石头,必须要持恭敬之心。对它们,你不可以厌烦,不可以亵渎。那个在石缝里崴了脚的愤怒者,你不可以踢着石头报仇,因为这些喝风饮雪的岩石是保护秦岭的士兵,每块石头都生有灵性,你唯有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摊在阳光下忏悔。
拔仙台的绝佳之处,不仅有做脊梁的石头,还有那涤荡人心的雪和冰。
太白山海拔3350米以上,皆为高山寒带气候,到了3400米便是森林之上限,那里的绝境是真正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曾经幻想过,如果冷杉或者红杉的抗寒能力再高一点,就可以让拔仙台和众山一样植被茂盛,我们的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和大名鼎鼎的朱鹮,还有中华特有的独叶草,是不是就可以在冰雪世界里和拔仙台一起争艳斗奇呢?
然而,与苍天凝视的拔仙台,注定了非凡,也只有雪和冰才配得上做它永垂不朽的伴侣。
拔仙台的夏天就像魔幻的冬天,风雨晴阴变化骤剧。遇到雪多之年,积雪像摞起来的棉花朵白净如洗却终年不化,令人叫绝。夏天入伏之际,尽管寒风依然席卷,可到晴天正午时,强烈辐射的阳光却将我们的肉体炙烤得热血沸腾,此时体表可达50℃,而脚底却踩出俩深深的雪窝,这是极地寒暑共生的见证。
拔仙台上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杂质,犹如透明的水晶。近处雪光四射恍若圣境,这得益于阳光的恩赐;远方仙雾缭绕成波浪式翻卷,犹如仙者的舞步。不过这精灵一样的天气也许转瞬即逝。这里多数呈现的,都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臻品画。就像雪凇,她们是驻扎在这里的仙子。
雪凇的唯美不仅仅展现在树枝上,拔仙台的凛冽严寒虽吓退了临风的玉树,但它选择了和严寒抗衡的草甸。我相信每一株草都被炎帝尝过,“太白山上无闲草”,这里是一部活生生的本草纲目。
草甸上的雪凇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珊瑚可不只是长在海里。当积雪将草叶加粗加长成为晶莹的玉柱时,草就变成了发光的珊瑚。旁边大大小小顶着积雪的岩石像散落的海石成了陪衬。草甸上的雪凇乖巧得可爱,虽不像敞开的树枝那样显眼,但也昭示着一种不争不抢静悄悄的内涵美。
三
守候着拔仙台与雪相伴同属一个家族的,便是冰。
你看,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冰柱布阵。这里的冰柱绝不是小时候屋檐下一尺来长的冰溜子,这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冰,似柱非柱,似棱非棱,似形非形。在这高山之巅,每一滴水都是何其珍贵,冰是它们养精蓄锐的魂。伸手抓着,你的手会立即被粘住,不不不,应该是立即被焊住。你得耐着性子用另一只手协助,从边缘处一点一点将皮肤分开来。在这期间,你不用担心会损坏这些天然冰雕,它们扎根在拔仙台的石崖上,牢靠得很。
雪过天晴,东南冷风吼过,那就是冰的世界。冰块和雪花一样随性,它们或跻身于草甸,或匍匐于石面,或者干脆趴在石崖上,反正这里是大家族的地盘。它们还常常趴在老爷海上,从直升机上俯瞰,结了冰的老爷海就像戴着聚光镜的太白山的眼眸。
欣赏拔仙台的冰,一定要去拔仙台北侧下石崖,那上面生有万年不融的冰洞,这是深有10余米、高3米左右的天然溶洞。洞顶滴水奏乐一样常年滴答,听说身上哪痛哪痒喝了此水便会速愈。这简直是圣水!我迅速高高举起水瓶接到多半,一口下去,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沁透全身。洞内阴湿幽深却有三尊神仙坐镇,些微的说话声便能汇聚成洪钟般的回响。过去因气候奇寒,滴水渗出石缝即结成冰质钟乳石,只见沉积不见融化,人称“万年不融冰洞”。近代气候转暖,夏季火热时辰冰面会有所消融,但冰洞威风丝毫不减,曾经所向披靡的痕迹风采依旧。
冰雪石头和小草只是拔仙台绝景的表象,这份仙境的分量,一生一世都悟不够。整个拔仙台如同珍宝镶进了秦岭,而秦岭则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文献,一部炎黄子孙生生世世都要用心领悟的历史文献。
纸短情长,描绘的也只是冰山一角,烙在心底的永远是一份沉甸甸的宁静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秦岭雄风浩浩荡荡,太白仙境莽莽苍苍。
我爱你拔仙台。你是脊梁,是魂魄,是意志,是引领,是宝库,是母亲。是你,护佑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你,孕育着中华民族光辉梦想。你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每一个懂得拔仙台的人,都应当拿出万分的虔诚和最恭敬之心,拿出拔仙台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进行拼搏进取。坚定梦想,将奋发向上的精神根植于灵魂,并以最大无畏、大手笔、大胸怀的方式广泛传承。如此,才是对我泱泱中华的无疆大爱!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