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儒说历史第62期,欢迎您的关注评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全民参与的伟大的战争中,无数人彰显出非凡的品德和意志力。

如果有一群人能称得上国士无双,那一定有黄埔将士。

黄埔军校、黄埔将士和黄埔精神已经紧紧地和抗战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有“敌后有延安,正面有黄埔”、

“有了黄埔,日本就不能灭亡中国

”的说法。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黄埔将士到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抗战?

一、惨烈黄埔

1937年到1945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二十多万人进入黄埔军校受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一毕业就直接开赴抗战前线。

抗战期间,担任师长以上职务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多达200多名,这些军官可以说是指挥了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军队。

正面战场的二十二次惨烈大会战,每一战都有黄埔军官的身影,每一战都有黄埔军官倒下的尸体。

抗战结束后,黄埔军校幸存者仅剩下1万1千多人,和二十多万的入校人数来比,牺牲比例高达95%,而其中更有四十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

“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埋骨无黄埔”,是对黄埔将士惨烈抗战的最好说明。

但,黄埔将士抗战光有惨烈是不行的,必须有别的东西才能对得起“黄埔”二字。

二、黄埔建立

黄埔军校建立的渊源和日本有莫大的关系。

1910年,日本政府同意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请求,在前往日本的众多留学生中,化名为蒋志清的蒋介石赫然在列。

蒋介石去了日本陆军第13师团参军,在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和学习,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蒋介石。

蒋介石来到日本是为了解决一个困扰他许久的重要疑问。

为什么日本能从一个弱国成为亚洲强国?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而中国的人口、文化都强于日本,为什么反到不如日本?

蒋介石在日本军队一年的历练生涯,让他多多少少明白了这个疑问。

军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与强弱,日本强大的秘密,在日本军中可略窥一二。

日本有完整的军人培训体系,明治维新后,

日本创立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类似于中国的大专和本科。

军官学校开设的课程比较多,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科,而且在陆军大学成绩排名前六名,可以得到天皇的御赐军刀,逐渐日本对军事人才的重视。

蒋介石回到中国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加深,蒋介石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1924年,蒋介石奉孙中山命令开始筹建军事院校,院校选址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

刚建立时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才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刚开始以苏联红军的治军理念为原则,在科目上模仿日本军官学校,开设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等。

由此,黄埔军校正式成立,但是,如何让黄埔军校强国日本军官学校,学习到日本军人没有的东西,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是个难点。

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开始在黄埔军校中展露出来。

三、黄埔精神

日本军官学校的培养更加强调精神力量,重视的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日本军队用对待奴隶牛马的方法对自己的下属,不讲仁义,不讲道德,只讲对天皇的忠诚,这样的教育很可怕,他们让军人失去了人性。

黄埔军校要想强过日本军官学校,就要在教育理念是和他们相反。

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不仅有现代的治军方法,还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清代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情怀等

正是因为黄埔军校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回归,才形成了独特的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就是四个字“亲爱精诚”。

亲爱就是所有的革命同志相亲相爱,精就是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诚是诚心诚意,忠诚。

日本不讲爱,我们偏偏宠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进行的数次大屠杀足以说明日本军队教育的失败。

黄埔将士在战争中热情高涨,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黄埔将士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宁可饿死,绝不投降”。

整个抗战期间,黄埔将士无一人投降。

以黄埔将士为主体的战斗意志支撑着正面战场的顽强,他们是抗战的战斗原动力和精神支撑,坚韧的黄埔将士成为了日军最大的敌人。

日本驻华司令官岗村宁次不止一次在日记中写道:

中国军队劳累困窘已到极点,全军弥漫厌战气息,产生重大动摇,然而,其上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出身者顽固坚持抗日思想,有着不可小视额战斗意思。

有黄埔,日本就灭亡不了中国,这是当时许多黄埔将士内心的呐喊。

时光虽然逝去,但黄埔精神仍然值得我们追思。

不是因为他们的功绩有多么大,而是因为他们背后的那份文化与情怀。

关键词: 黄埔军校 抗日战争 陆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