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初秋,扎着绸布大红花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牌匾(下称“西安经开区”),在一阵鞭炮声中正式挂牌。

彼时,起步时总面积只有9.88平方公里的经开区,放眼尽是阡陌农田。

据媒体报道,当年管委会值班为安全考虑都留男性,因为下班之后要骑自行车穿过一大片农田村庄,晚上黑漆漆一片,只有农家里透出的一点灯光……

转眼29年,当年不显山露水的经开区,渐显峥嵘——总规划面积已拓展至272平方公里,GDP已突破千亿元,工业总产值占西安市的1/3。2021年综合实力位列218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成绩属于过往,未来如何再开新局,是每个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在思索的问题。西安经开区抛出了全新的创业计划书,所谋甚远。

顶层设计蓝图宏大,但能否打破西安如今的发展格局?

01创业计划书

回看过去29年,经开区的三次创业始终伴随着西安的城市进化历程。

先是以3间政府招待所为起点,在一片农田中崛起;之后随着西安行政中心整体北迁,成为整座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再是接管高铁新城片区,成为西安城市形象新窗口;2021年3月,西安经开区和临潼区合作共建渭北新城……

每一次创业重启,都是西安经开区对自身定位的一次校准,使之更为契合时代与城市的发展脉搏。

如今,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日前,西安经开区举办一场名为“新征程·再出发”的专题发布会,再启创业新征程。

此次发布会上公布的“四新战略”发展行动方案,有不少信息值得关注。

譬如,明确了经济账的目标:到2025年,经开区GDP将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

2021年,经开区GDP首次突破千亿。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年里,经开区的GDP必然会有一个大的跨越。

更为量化具体的目标,基于临空、临站、高速交汇、地铁密集区位优势全市唯一而提出打造“开放新门户”;基于辖区内诸多产学研机构的底蕴而打造“科创新引擎”;基于陕汽、吉利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500亿级产业集群而打造“产业新高地”;基于西安“北跨拥河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力军打造“都市新中心”。

上述发展目标,既是经开区现有成绩的体现,更是其未来发展的底蕴之所在。

“恰逢其时,值得期许。”在《财经》丝路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宋彦成看来,经开区的“四新战略”具备较强的发展基础。

其分析道,“首先,无论是从历史纵向比较来看,还是从区域横向对比来看,经开区GDP已占到西安市的十分之一,总体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其次,产业基础优势比较明显,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占西安市的1/3,尤其是以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生产要素比较聚集,夯实了工业基础。再者,经开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从曾经的荒野郊区到高楼林立,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最后,在很多老西安人的认知里,‘棚户区、风沙区’都集中在北郊,如今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引发了较强的人口聚集效应。”

02都市新中心

尤其是经开区提出的打造“都市新中心”,更为值得关注。

从外部因素来看,西安经开区的发展机遇明显。

西安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背景下,北跨渭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经开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一河两岸”的产业布局,作为“北跨拥河发展”引领者的地位稳固。

在践行落地的路线上,亦有迹可循。经开区锚定的高铁新城,将建成西安最重要的科创基地和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服务西安、辐射西北的优质医疗服务中心,同时布局了诸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大型商业综合体。

“这个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经开区找到了一个重要具体的抓手,知道从哪切入,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其实,高铁新城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过去并没有充分利用其优势,现在着重提及这一概念,势必产生放大效应。”宋彦成称。

像成都、杭州等城市的高铁新城板块,无一不是产业、商业、人才的聚集地,充分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甚至成为城市的一张国际化名片。

宋彦成认为:“其实,各个开发区或新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个新的核心载体,就像西安高新区从早期的都市之门到高新三期CID。经开区过去的核心区主要集中在行政中心、凤城五路,如果打好高铁新城这张牌,跟空港新城、国际港务区东西形成良好呼应,前景可期。”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手握“西安北站”这张王牌,但在打造高铁新城发展板块上,竞争不小。譬如,西安东站的追赶势头十分猛烈,建设规模、功能分区、交通体系等方面的规划几乎比肩北站。

不过有区域观察人士对经开区“都市新中心”的前景很是看好,“从四新战略来看,经开区的发展决心十分坚定。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经开区高铁新城,以北客站为核心,紧抓高铁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转化的机遇,打造高铁枢纽、开放门户、服务极核。”

03改写空间格局

事实上,“四新”战略的实施,不仅为经开区赋予新的发展内涵,长期来看对西安“北轻南重”的空间格局也将大概率进行改写。

放眼全国城市发展大格局,西安近二十年以开发区提振城市经济的模式较为独特,成效也十分显著。具体到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构成的八大开发区平台,形成了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构成。

数据足以佐证,2020年,西安高新区与经开区二者相加,便占据了西安市GDP逾30%的体量。2021年,这一数据上升到34%。

前面提到了经开区的产业结构。公开资料显示,西安经开区已汇集了陕汽、吉利、隆基、中车、华天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链主企业,以及以西部超导、西部材料、赛隆金属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2021年,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06亿元,同比增长15.5%,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西安市近三分之一。

另外从经开区在拓展空间格局上来看,这里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在宋彦成看来,西安其他几个开发区的发展,受地理空间制约或多或少已有显现,唯独西安向北的地势开阔,跨渭河之后地理空间一览无余,“经开区甚至可以向北跨越,跟铜川合作,发挥产业优势,打造‘飞地经济’。”

再加之西安市行政中心带来的政治资源的聚集效应,使得西安北部区域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政治地位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北京市政府搬迁,还是杭州市政府迁移,都打造了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而西安市‘四大班子’的北迁,凭借这一点经开区完全可以创建一个都市新中心。”宋彦成说。

地理及政治区位利好的加持,以及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西安经开区的发展,已然起势。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位优势 工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