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家庭一系列变故,家住秦岭深处的68岁老人段晓梅和孙子在国家移民搬迁政策的扶持下,搬到新社区......如今,与段晓梅一样来自山区44个自然村的1013户3652名群众,在周至县马召镇安富园社区这个全省最大的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开始了新的生活,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有奔头。

今年68岁的段晓梅的老家在秦岭深处的周至县板房子镇新红村,儿媳受不了大山里贫穷、艰难的生活,多年前离家改嫁。2019年,在国家移民搬迁政策的扶持下,段晓梅和儿子、孙子搬到安富园社区。去年儿子因病去世,留下段晓梅和14岁的孙子相依为命。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不但让段晓梅整日以泪洗面,更是让正上初三的孙子也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安富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仪荣得知这一情况后,自掏腰包给老人送去了500元现金和一些衣物,还联系爱心企业、学校申请了助学基金,为婆孙二人申请低保和临时救助……

日子有了奔头,段晓梅一有闲暇就动手缝制手工布鞋,卖给商贩贴补家用,“社区对我家太照顾了,我也不能只等着救济,能挣多少是多少。”

马召镇安富园社区是全省最大的异地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刚入住时,1013户居民就有996个低保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悉心关怀下,来自山区44个自然村的1013户3652名群众,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些群众大部分在山上住习惯了,刚搬到外边,很多人不适应,”郭仪荣说:“那时小区各项配套不完善,搬迁户的人和房归迁入地管理,户口、养老医疗、救济救助这些事还要回户籍地办理,确实不方便。”为了帮助居民们解决困难,社区设立了代办服务窗口,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孤寡老人定期健康体检、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召会评议会、板凳会……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马召镇镇长高科峰说,社区居民基本上都是从山里搬迁下来的,大多数家庭成员没有职业技能,就业门路窄、难度大,没有稳定的收入,很难安下心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兴建社区工厂,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安富园社区工厂已建成6栋标准化厂房,2座千吨冷库,1座信息综合楼及相关配套设施。

在社区的标准化车间里,豆制品生产线,猕猴桃、土蜂蜜、香菇、木耳等周至农产品包装,床单被套加工、扶贫爱心超市……10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适龄群众的就业问题。李听巧老家在深山里的板房子镇,前几年为了方便两个孩子上学,一直在马召镇租房居住。搬到社区后,一家5口人住着120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在社区工厂还能挣两千多块工资,她高兴地说:“现在住着自家的房子,管娃挣钱两不误,滋润得很。”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涛 通讯员 辛凡 姚怡

关键词: 移民搬迁 家庭成员 积极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