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18日电(记者孙正好)在距离西安不远的咸阳市,有一批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还早9年的兵马俑,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咸阳博物院。在展柜中,这些西汉年间的威武之师,分为步兵军阵和骑兵方阵,小骑马俑手执弓弩,背负箭囊;大骑马俑身着铠甲,手执战戟。他们身下的战马怒目圆瞪,双耳直竖,鼻子和嘴巴微微张开,呈现出蓄势待发的“一级战备”状态。

“西汉彩绘兵马俑相比于秦兵马俑,最直观的不同是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高,平均身高约50厘米,个头比秦兵马俑小很多。”咸阳博物院研究人员吴晓璇介绍说,“另外他们的发现时间,也比秦兵马俑早了整整9年。”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1965年8月24日,在咸阳市东郊汉高祖刘邦长陵范围内的杨家湾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这批彩绘陶俑,后考古调查人员在此地10个陪葬坑、1个砖坑中清理出士兵俑1965件、骑马俑583件、盾牌模型近千件,号称“三千人马”。这是中国首次出土大批量彩绘兵马俑,成为20世纪60年代震动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指挥俑、薄书俑、执旗俑、立射俑……除了数量较多的骑兵俑和步兵俑之外,这批西汉彩绘兵马俑还有诸多形姿特殊的士兵俑,表明汉代军队中设置有仪仗、书记、指挥等不同职务。“展柜中这件体量最高的指挥俑应该就是统领二千人以上的将军。”吴晓璇介绍说,“这件指挥俑高56厘米,宽30厘米,头戴武冠,身着红绿彩色战袍,右手上举至前额,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指挥状,形态生动,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考古学家发现,这批汉代兵马俑主要经练泥、模塑、窖烧、彩绘四道工序制作而成,窖烧温度大概在900摄氏度,出窑后进行彩绘。“兵俑的眉毛、眼球、胡须、外衣、铠甲及战马身上的花纹等,都是靠陶工用笔和颜料画出来的,彩绘颜色有黑、红、紫、白等,非常生动传神。”吴晓璇说。

不同于秦兵马俑,这批彩绘兵马俑的穿着也透露出西汉初年服装界的新潮流。

“兵马俑身上的彩绘服饰以楚服为模板,同时吸收胡服和秦代服饰的因素,形成新的风尚。”吴晓璇说,“服饰按甲衣分类,有长甲和短甲两种;骑兵俑的膝部均有豹斑纹护膝;鞋饰有芒鞋、勾履、浅帮圆口鞋、高腰华靴等四种。”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除了在形体大小和服饰特点方面与秦兵马俑有明显不同外,西汉彩绘兵马俑在面部差异上也较为明显。秦兵马俑虽千人千面,但兵俑脸部多是关中人特征,但西汉兵马俑却塑造成三种不同的体质形态:脸型方正、长目嘴阔的兵俑形似陕西关中人;脸形瘦削、眉骨突出的形似陇西、天水人;高颧骨、眼小而圆的则形似巴蜀人。三种不同的体质形态印证了汉初兵源地域及族属。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这批兵马俑从葬坑以北有两座高大汉代墓冢,地处长陵陪葬墓区的周氏陂内,考古学家多年发掘考证,推测这批兵马俑所陪葬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周勃或周亚夫夫妇。”吴晓璇说,“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批西汉兵马俑是研究汉代埋葬制度、服饰制度、雕塑艺术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们还远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

关键词: 秦始皇兵马俑 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