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景。记者 王熙摄
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文明的曙光便照耀在人类身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生存在古老大地上的中国人,在行进过程中从未掉队,让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形成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完整文明脉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信和骄傲。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
周、秦、汉、唐,奏响中国古代文明最璀璨的华美乐章。
一代又一代考古人,怀揣浓浓的家国情怀,筚路蓝缕,将华夏文明五千年持续不断演进的实证一一揭示……本报记者 郭青
一所以考古视角看历史的“学校”
陕西考古博物馆,一座占地超过16公顷的大型考古类专题博物馆。“一馆一楼五中心”的总体格局,涵盖博物馆、科研楼、信息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公众考古中心、游客中心及后勤动力中心,将科研和展示相结合,集考古科研、文物保护、教育展示、文化产业为一体。
让公众清楚地了解一件文物原来埋藏在什么地方,考古工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发现文物,文物的材质和形状是历史上哪个时期的产物……这是陕西考古博物馆的特别之处。
“陕西考古博物馆第一展厅,展出了文物埋藏的原始状态和土层结构,以及文物发掘出土的过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种建荣说,“这里的展陈,是按照考古的方法,沿着历史的脉络,将最古老的文物放置在最下面。越往上的文物,埋藏时间离我们越近,符合文物埋藏的时间顺序。”
陕西考古博物馆收纳全省各地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10万余件,从陶器、玉器、青铜器到铁器、漆木器、金银器。陕西考古博物馆采用的文物展陈方法,是按照文物的器型一组一组进行展示,上至史前,下至明、清。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聚集在一起,大小、形状、花纹图案的变化在参观者眼前一一呈现。仔细品味,参观者能学会从器型和材质的细微变化中辨认文物的历史年代,感受时代更迭的步伐。
还原出土现场、揭示演进变化、展现保护修复、系统体现历史,一座不同于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新馆出现在陕西,引起业内聚焦和社会广泛关注。
“这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参观者可以从考古的角度去了解文物。从这里‘毕业’的‘学员’,如果走进其他历史博物馆,一眼就可以辨认那里文物的时代和器名。”探馆的记者不禁感慨。
当考古人将一件又一件历史的物证揭示出来,通过现代传播方式呈现给社会公众,考古便走进了公众视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通过一件文物或者一个历史大事件增进对中国历史的了解,都难免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知识断层。“陕西考古博物馆就是要让公众对于历史的碎片化了解,通过文物变得系统、完整。”种建荣说,完整展现历史文明演进过程,既是公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建设这座博物馆的初衷。陕西考古博物馆采用将文物从出土环境到本体变化一一展示的展陈方法,可以让参观者很容易按照时间顺序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陕西考古博物馆文保科技展厅。记者 王熙摄
一部浓缩华夏文明的“史书”
陕西,古老的土地,层层黄土下珍藏着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从200万年前的蓝田上陈遗址,到1万多年前的南郑疥疙洞遗址,陕西孕育着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初级胚胎。西安半坡、黄帝陵、周原遗址、秦始皇帝陵、汉唐遗迹、明清古建……陕西历史上留存的遗迹,犹如一部浓缩华夏文明的史书,向想了解它、亲近它的人一页一页翻开。
这片古老的土地埋藏着华夏文明最精彩的记忆,这里的每一次考古重大发现,都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在陕西考古博物馆,这些重大发现的考古历程和出土文物都得到展示。
在陕西,博物馆林立,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一批老牌大馆早已蜚声海内外,它们或以专题形式、或以综合方法,见证历史,讲述故事。为什么把这座博物馆命名为陕西考古博物馆?种建荣给出了答案:“展示最新的考古成果,用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用文物出土现场还原与科技保护修复展示,把文物从形成到埋在地下、从发掘出土到成为展品的全过程呈现给观众,就是以‘考古’来命名这座博物馆的原因。”
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启动以来,陕西累计有28项考古项目入选。这些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成果,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都有所展示。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最新考古成果——汉文帝霸陵出土的部分陶俑、金器等文物,也被搬进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柜。
文物保护专家揭展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制品。 记者 王熙摄
一堂讲解文物保护修复的“大课”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联合考古队,对宝鸡周原贺家村进行钻探并选点发掘,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内埋一辆甚为精美的青铜轮牙马车。这件文物是周原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的一件,目前在陕西考古博物馆。
这件文物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青铜轮牙马车。当年主持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员介绍,这辆马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最为豪华的车。相较于以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随葬车舆,这辆马车不仅形体较大,而且装饰华丽复杂,车厢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由于时间久远,发现时,这辆青铜轮牙马车几乎与周围的黄土融合在一起。此后的6年时间里,近百名考古人员参与发掘工作,数十位专家多次参与保护工作。当这辆青铜轮牙马车在室内考古实验室里显露真容后,专家根据实验室提取物和精确数据,按照原来的工艺、结构进行一比一复制。
在陕西,大量的文物由于长期掩埋于地下,出土时多有损坏。对出土文物的修复,也是陕西考古人的一项重要工作。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被发现,和佛指舍利同时出土的还有700余件锦、罗、纱、绢、绮等丝绸制品。但是,由于地宫进水,丝绸制品出土时大多朽败、炭化,有些甚至一碰便成了粉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制品,是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品种最多、工艺最讲究、年代最久远的丝绸文物。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丝绸保护实验室,专家团队已经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制品进行了揭展,成功揭展出多片丝绸。
陕西考古博物馆不仅是考古和文物展示场所,同时也是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课堂。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西周青铜轮牙马车。 记者 王熙摄
一个讲述一代代考古人的“故事”
“这一生除了求学,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考古,从1934年一直干到现在,整整60年,终于看到一个有自己学科理论的、有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派的出现。”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厅,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生前的一段话赫然在目。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和成长与叩问中华文明之源紧密相连。从1934年起,陕西考古会对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学初步发展时期最重要的发掘项目之一”,标志着陕西考古的开端。
苏秉琦整理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资料出版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附录《瓦鬲的研究》一文,从出土陶鬲中总结出器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标志着现代考古的类型学方法在中国正式得到应用。苏秉琦被称为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苏秉琦用赤子之心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他的智慧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了解到一代又一代像苏秉琦这样把文物工作当成毕生事业的考古界代表人物。
从1958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创建开始,几代考古学人始终秉持“探索保护、传承弘扬”的宗旨,薪火相传,踏遍渭水两岸,汗洒黄土高原,穿行秦巴山地。近20年来,陕西考古从“抢救性考古”发展到“配合性考古”,再到如今的“预防性考古”,40余个发掘项目分别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中国考古新发现、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等荣誉。
陕西考古博物馆标志着更具开放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陕西考古新形象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