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将系列104:罗荣桓(二)

作者:桅杆

1945年9月14日,延安在听取曾克林汇报东北的情况后,当天即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东北局,随后又命令前往山东途中的林彪、陈光、萧劲光等转往东北。应当说,延安派往东北的大批干部和部队,都是精兵强将。当时罗荣桓病情严重,本人要求养病,山东分局其他领导也建议他休息。但延安仍要他渡海去东北。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就来说说这事。

(一)谁来统领进军东北的部队?

1945年9月20日,延安致电山东分局罗荣桓、黎玉(副书记):“控制东北,除开各地派去之部队和干部外,延安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

延安在电报中还强调“时机非常紧迫,望你们迅速动作,越快越好”,并明确这是一个异常重大的任务,要求罗、黎全力执行,要求山东部队和干部应“寻找一切可能的道路”,立即向东北进发,并希望罗荣桓能很快去东北。

这封电报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一是抢占东北在当时是最重大战略任务;二是主要由山东部队和干部去完成这个任务,其他各战略区只起辅助作用;三是时间非常急迫,必须迅速行动,“越快越好”;四是作为山东战略区“一把手”,罗荣桓要尽快赶往东北。

从上述信息,或可理解延安为什么要病重的罗荣桓“能很快到东北”。因为此时的罗荣桓,是统领进军东北部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为什么这样说?

抢占东北主要依靠山东部队和干部。当时,在鲁的山东分局成员只有罗和黎玉(副书记)两人,山东军区领导只有罗、黎玉(副政委)和萧华(政治部主任)三人。

对于进军东北这一战略任务,延安的指示是“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虽说山东军区部队不可能都去东北,但至少大部分部队是要去东北的。事实是,后来山东军区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去了东北。这就必须派得力的干部去统领这支大军。那么,派谁去最合适呢?

当时可供选择的,只有罗、黎、萧三人。此前,延安已经命令萧华率部队进军东北,当时计划是带2.5-3万人,而不是后来的“山东全部力量”;是负责一个方面,而不是东北全局。两者,要萧华统驭进军东北的全部山东部队,在资望和能力上均显不足。

(二)罗荣桓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另一位人选是黎玉,出自山东纵队,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干部,一直负责地方工作,对军事和部队都不大熟悉,留下来协助陈毅是比较合适的。

罗荣桓自1939年初率115师师部兵进山东之后,一直在山东前线指挥抗战,时间已长达6年半。1943年3月,山东根据地实现一元化领导,罗荣桓开始身兼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代师长兼政委五职,是山东战略区的主心骨。可以说,山东根据地巩固和发展,山东部队的发展壮大,罗荣桓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

因此,由罗荣桓统领山东部队进军东北,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其作用无人可以替代。这才是罗荣桓虽然病重、延安仍要他渡海进军东北的根本原因。

其实,山东军区也希望罗荣桓留下来。当时,山东军区主力加地方部队有27万,去东北的只是其中的6万主力。罗荣桓率部进军东北后,新四军军部北移与留下的山东军区机关合并,陈毅任军长兼军区司令员。后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最初阶段,留在山东的一些老资格干部有点不服陈毅指挥。这也说明,如果罗留在山东,肯定不会存在这个问题。这是题外话了。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当时延安已经命令林彪、陈光等人转去进军东北,难道不能替代罗荣桓?事实是:在进军东北的初期,无论是林彪还是陈光,都无法替代罗荣桓。

先说说陈光。林彪负伤后,陈光代理115师师长,并和罗荣桓率115师兵进山东。陈光是一员虎将,但脾气急躁,性格固执,听不见不同意见,加之几次指挥不力,在部队中的威信受到影响。1941年8月,山东分局在调整工作分工时,作为代师长的陈光不再负责军事指挥,而是分管财经工作,已经有边缘化的感觉。

陈光(左二)、罗荣桓(左三)、萧华(左四)

(三)林、陈也难以替代罗荣桓

此外,1943年3月,陈光离开山东根据地,回延安学习。客观地说,以陈光在部队中的威信,恐难服众,加之离开山东已经2年半、离开军事指挥位置已达4年之久,不足以统领进军东北的山东部队。

林彪在红军和抗战早期的威望非常高。但自1938年3月被晋军误伤,已经离开前线7年半时间。虽说山东军区部队一大半是在115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部队已经扩大了几十倍,与当年的115师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7年半时间,不仅115师部队变化非常大,干部变化也非常大,红军改编时115师的连、营长,此时大多是团、师长了。此外,山东军区部队还有很大成分来自山东纵队。林彪此时对山东军区部队的干部以及作战特点等,已经不熟悉了。

林彪的带兵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但在进军东北的初期,各战略区部队汇集到东北,指挥体系不统一,部队建制比较混乱。此时指挥打仗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部队的稳定及统一指挥问题。这方面,林彪就难有作为了,一来对部队情况不熟悉,二是这也不是他的强项。

有个事例:林彪到东北后,于11月中旬率轻便指挥机构到锦西布置战场,准备“打大仗”。当时山海关已经失守。20日,一支炮兵部队向北撤退途经锦西。参谋处长李作鹏以林彪的名义,命令这支部队停止撤退、准备参战。可这支部队的干部却说:“我们只听李(运昌)司令的命令,其他人的命令一律不执行。”说完直接率部队就走了。

这是进军东北之初,部队比较混乱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个问题出在冀东部队,山东部队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很难说。

由此可知延安要罗荣桓去东北的目的了。后续继续为您解读。

关键词: 越快越好 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