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5日,那天是腊月初八,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是在那个寒冷的季节,北京知青杨保成和他的十几名初中同学一起来到了陕北延川县的郝家沟大队,他们八名男知青和六名女知青被分派在郝家沟一队插队落户。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郝家沟一队的队长叫郝树友,当年四十多岁,他个头不高,为人和善,那天下午他和两名社员赶着队里的毛驴车把知青们从公社驻地接回来,刚走进队部大院,郝队长就喊:“明堂二哥,快抱柴火来,给北京知青烤烤火,今儿天冷,可把娃娃们冻坏了。”
那位穿着老羊皮坎肩,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老汉赶忙扔下手里的扫帚,跑到那垛玉米秸秆旁边,抱起一抱玉米秸秆就跑进了敞着门的那孔土窑(队长会计办公的土窑),掏出自己衣兜里的火柴,点燃了脚地上的玉米秸秆。郝队长招呼大家围拢过来,烤火驱寒。
等地上的玉米秸秆燃尽了,郝队长擦掉被烟雾呛(熏)出的眼泪,笑着说:“这里是咱一队的队部,最里边那孔土窑是队里的羊圈,挨着羊圈那两孔土窑里面有火炕,也有锅灶,门窗是破旧了一些,这木(没)关系,赶明哦(我)让明堂二哥把他家的草帘子拿来挂到土窑门口,能挡风寒哩。你们暂时先住那,等天暖和了哦(我)再找人给你们把门窗修理一哈(下)。”郝队长说完,领头走出土窑,帮着知青们往那两孔土窑里搬行李去了。
靠着羊圈的那孔土窑虽然有些破旧,但窑里挺宽敞的,土炕上铺着炕席,土炕的炕梢上还放着一床铺盖卷。灶上的铁锅里冒着热气,两个婆姨在忙着烧火做饭,走进窑里感觉暖嘘嘘的。八名男知青住靠着羊圈的那孔土窑,那孔土窑里的土炕宽敞,差不多能睡下十个人。六名女知青住在了另一孔土窑里,另一孔土窑里的土炕不大,勉强能睡下她们六个人。
摆放好了知青们的行李,郝队长亲自为知青们端来洗脸水,让知青们洗手洗脸。等知青们都洗完了脸,半盆酸菜炖洋芋(土豆)和半筐(细荆条编的箩筐)玉米面团子就端到了炕桌上,男知青们都脱鞋上炕,六名女知青两人脱鞋上炕,两人坐在炕拦石上,还有两人站在脚地上,十四名北京知青在陕北的第一顿饭就是这样开始的。郝队长和做饭的两名婆姨站在脚地上看着知青们吃饭,帮大家端汤,他们都没和知青们一起吃饭。等知青们吃罢晚饭,那两名婆姨帮着收拾干净碗筷,郝队长又嘱咐了知青们几句,他们才回家吃饭去了。郝队长已经安排好了,春节前的这段时间,就让那两名婆姨暂时帮教知青们烧火做饭。
等郝队长和做饭的那两名婆姨都走了,管理羊圈的那位明堂老汉走进了男知青们居住的土窑,笑着和大家说话拉谈。可惜的是明堂老汉说的方言太重,知青们听不太明白,他是连说带比划,知青们才明白了大概意思。
原来,这位明堂老汉姓刘,大号叫刘明堂,外号刘瘸子,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刘明堂因为小时候患小儿麻痹落下了后遗症,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能干重活,他一直为队里放羊。也是因为腿瘸,他一直也没结婚,到了五十岁,还是光棍一条。
那天晚上,明堂老汉和北京来的知青说话啦呱到了挺晚,看知青们一个个都打起了哈欠,他才走到炕梢,打开卷着的铺盖卷,脱光衣服钻进了被窝。这个时候知青们才知道,刘明堂大伯要和知青们睡在一铺土炕上,他要照料队里的羊群。
第三天知青们刚吃过早饭不一会儿,一位十五六岁的漂亮女子来到了知青们居住的地方,刚走进队部大院她就大声喊:“大!大!回家吃饭哩。”“巧巧,你先回,哦(我)就回。”明堂老汉一边答应一边抱着玉米秸秆走进羊圈。腊月里天气太冷,又下了大雪,明堂老汉没办法去山上放羊,他只好暂时用玉木秸秆给羊当饲料,一天喂两次,还要给羊饮两次水。
听到了明堂老汉的回答,那位女子往知青们居住的土窑里看了看,就回家了。当时杨保成也帮着明堂老汉抱玉米秸秆喂羊,他特意多看了那个女子两眼。那个叫巧巧的女子穿一件红花棉袄,脖子上围着一块围巾,长得很漂亮,说话的声音也很好听。
晚饭后,知青们帮着那两位婆姨洗刷完碗筷,那两位帮忙做饭的婆姨都回家去了,明堂老汉也忙完了自己的事情,他就坐在炕梢上一边抽旱烟一边和知青们说话啦呱。从早晨到晚上,杨保成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明堂大伯说他是个光棍,那个来叫他吃饭的女子是谁呀?为什么喊他“大”,“大”是啥意思啊?
等明堂大伯抽完了一锅旱烟,杨保成笑着问明堂老汉:“大伯,早晨来叫你吃饭的那个女子是谁呀?她为啥叫你‘大’?‘大’是啥意思啊?”
明堂老汉把烟灰磕在脚地上,笑着说:“在咱陕北,‘大’就是父亲的意思。早晨来喊哦(我)吃饭的女子叫巧巧,她是哦(我)闺女。”“大伯,你不是说你是个光棍吗?你哪来的闺女?”杨保成一脸的疑惑,他以为明堂大伯表达得不明白,又试探着问明堂大伯。
明堂大伯沉思了一下,跟大家讲述了他和巧巧的巧遇。
那是十五年前初夏的一个早晨,那天刘明堂挑着水桶去沟边的水井挑水,还没到水井,突然听到了一个婴儿的哭声。刘明堂停下脚步,仔细一听,婴儿的哭声就在水井旁边。他紧走两步来到水井边,只见一个土筐就放在井台旁边,婴儿的哭声就来自那个土筐。
就这样,刘明堂把那个婴儿抱回了家。那个婴儿是个女婴,她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是粘连在一起的,其他都正常。这个女婴就是巧巧,名字是刘明堂的母亲给起的,她说巧巧就是上天赐给刘明堂的闺女。刘明堂的母亲帮着把巧巧养到九岁,父母亲去世后,巧巧就和刘明堂相依为命了。
没过多久,知青们和巧巧都熟悉了,巧巧虽然不识字,可她会唱信天游,也会算账,一个鸡蛋六分五厘钱,十九个鸡蛋多少钱,巧巧张口就来,算得很准确。巧巧很活泼嘴也甜,看到女知青就叫姐,看到男知青就喊哥,知青们都很喜欢她,一位叫王海荣的女知青还把自己的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给了巧巧,她主动提出教巧巧识字写字。
春节过后,陕北的天气逐渐转暖,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又要开始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锻炼,知青们基本学会了做饭,那两位婆姨就不帮知青们做饭了。只要巧巧有时间,她就到队部来帮知青们做饭,帮知青们刷锅洗碗。她说她帮哥哥姐姐刷锅洗碗,哥哥姐姐教她识字写字,两不吃亏嘛。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后,十五岁的巧巧也和女社员一样出山劳动,她挑着两筐羊粪走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轻松自如,就连杨保成他们八名男知青都自愧弗如,更别说女知青了。春耕春播生产刚开始的那段时间,知青们劳动一天回到住处,躺在土炕上就不愿动了,别说做饭了,几乎是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每天收工后,巧巧先不回自己的家,她先到队部帮知青们做好饭,端到炕桌上,把大家都叫起来,看知青们都端起饭碗,她才跑回自己的家。好在她大(爸)放羊回来得早,刘明堂大伯每天放羊回来先做好了饭,等着巧巧回来吃。明堂大伯吃完饭就去队部照料羊群,他要给羊饮水,还担心有人去羊圈偷羊。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月后,春耕春播生产告一段落,农活不太忙了,知青们也不好意思让巧巧帮着做饭了,十四名知青就两人一组轮流做饭。每天晚饭后,巧巧就来到队部,先帮着刷锅洗碗,然后再学习识字。
转眼到了五月份,天气渐渐热了,每次出山劳动,杨保成都会用他从北京带来的那个军用水壶灌一壶开水带在身上,虽然乡亲们都笑话他,说北京学生就是娇气,出山劳动还背着水。不管别人怎么说,杨保成照样天天背着水壶出山劳动,口渴的时候能喝上一口水,就不会渴得难受。
每次在田间地头喝水的时候,杨保成都会问一下旁人渴不渴,别人都不好意思喝杨保成的水,都说不渴。可巧巧和别人不一样,杨保成拿着水壶让她,她接过去就喝。看巧巧用自己的水壶喝了水,杨保成就不好意思再喝壶里的水了,一是他觉得两个人这样喝水不卫生,二是巧巧是个女生,男生女生共用一个水壶喝水,旁人看到也不好看嘛。
后来再带水出山劳动,杨保成就把水壶放到地头,实在口渴了就把水倒在壶盖里喝,喝完水再把壶盖用水涮一下。巧巧见他喝水,就会走过去,笑着笑:“哥,哦(我)也喝一口。”杨保成只好把水壶递给巧巧,巧巧接过水壶对着壶嘴就喝,她并没有把水倒在壶盖里。
没几天,就有人说闲话了,说杨保成喜欢上巧巧了,不然两个人咋能用一个水壶喝水?两个人用一个水壶喝水,跟亲嘴有啥区别嘛。对于这样的闲话,杨保成心里很苦恼,人家巧巧才十五六岁,哪能这样说人家呀。
有了闲话以后,杨保成出山劳动就不带水了,巧巧问杨保成:“哥,你咋不带水哩?”“旁人都不带水,我怕人家笑话。再说了,天天灌水,怪麻烦的。”杨保成苦笑着回答巧巧。没想到当晚巧巧在队部学习识字结束后,准备回家时,她突然对杨保成说:“哥,你把水壶给哦(我),明天我来灌水。”实在不好拒绝,杨保成只好把那个军用水壶让巧巧拿走了。
从那以后,巧巧天天背着水壶出山劳动,劳动间歇时间,巧巧就喊杨保成:“哥,喝水哩。”看看知青们和乡亲们异样的眼光,杨保成怪尴尬的,他就对巧巧说:“我不渴,你喝吧。”“哥,你先喝,你喝完哦(我)再喝。”巧巧每次都逼着杨保成喝水,弄得杨保成很难为情。但对于巧巧的纯真无邪和热情,杨保成也不好发火,毕竟人家是一番好意嘛。
秋收结束后,天气渐渐转凉,那天收工回家的路上,杨保成就对巧巧说:“现在天凉了,干活也不出汗了,以后就不要带水了。”“哥,哦(我)听你的。”巧巧笑着说。巧巧说完,就把水壶还给了杨保成。那天晚饭后,等巧巧学习结束回家了,杨保成把那个水壶送给了明堂大伯,他笑着说:“大伯,这个水壶我也没啥用,就送给你吧,你以后上山放羊用的着。”“那感情好,以前我用一个罐罐装水,后来摔坏了,就不带水了,渴了就忍着。有了这个水壶,哦(我)以后就渴不着哩。”明堂老汉很高兴,他拿着那个水壶爱不释手。
可能是那个水壶的缘故吧,后来的日子里,杨保成明显感觉到了明堂大伯对自己的热情,和关爱,也得到了明堂大伯和巧巧的很多关心和照顾。也是因为那个水壶,让杨保成和巧巧多了接触的机会,最终促成了两个人的美好姻缘。
1974年初秋的一天中午,一场大暴雨不期而至,在山上劳动的乡亲们和知青们都急忙往山下跑,扛着锄头下山的杨保成不慎滑倒跌下山沟,导致小腿骨折。巧巧看杨保成受伤了,她啥也顾不上了,扔下自己的锄头,背起杨保成就往沟坡上爬。看着一个弱小的女子背着一个后生还能爬上沟坡,知青们都惊呆了。
那次杨保成受伤后,巧巧两个多月没出山劳动,她一直留在家照顾杨保成。为了给杨保成增加营养,她把家里的鸡蛋都给杨保成吃了,后来还杀了家里的两只鸡。明堂大伯也到邻村割了羊肉给杨保成增加营养,还到供销社买了蜂蜜和红糖。一个女子不顾别人风言风语这样照顾自己,杨保成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也很感激巧巧。后来拄着拐杖能活动了,杨保成就不让巧巧照顾他了。
那年年末回北京探亲,杨保成把在陕北受伤的经过和巧巧照顾自己的事情告诉了他父母,他父母都说巧巧可真是好女子,以后可不能忘了人家的恩德。那次从北京回陕北,杨保成的母亲专程到商场给巧巧买了一块羊毛围巾,还买了北京糕点和糖果。
回到陕北后,杨保成把那块羊毛围巾围在了巧巧的脖子上,看着巧巧美丽俊俏的脸庞,杨保成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和难以抑制的冲动,他竟然鬼使神差地拉住了巧巧的手。
1975年秋后,有人给巧巧介绍对象,明堂大伯很高兴,他答应让媒婆领着那个后生来相亲。听说巧巧要相亲了,杨保成慌了,他急忙跑到巧巧家,当着巧巧的面对明堂大伯说:“大伯,我喜欢巧巧,你就让巧巧嫁给我吧。”“宝成,这哪行呀,你是北京来的知青,早晚要离开咱郝家沟的(当时已经有三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通过招工招干离开了郝家沟)。再说了,巧巧是个农村娃娃,手还有残疾,她配不上你。”明堂大伯说完,难受地摇了摇头。
听了明堂大伯的话,杨保成很认真地说:“大伯,我真心喜欢巧巧,我不会离开郝家沟的,我也不会嫌弃巧巧的残疾。你就答应我和巧巧的婚事吧,将来我和巧巧一起孝敬您。”
就这样,杨保成和陕北农村女子巧巧相爱了,对于他俩的相爱,知青们都不理解,都劝说杨保成要三思而行,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不然以后会后悔的。村里的乡亲们也都说巧巧这是攀高枝了,人家北京娃娃咋会娶一个农村婆姨?巧巧早晚要难堪哩。
杨保成把和巧巧恋爱的事情写信告诉了他父母,他父母回信说:报恩的方式有多种,千万不能用这种方式报恩,不然一辈子的幸福就毁了。言外之意,杨保成的父母不同于儿子和巧巧的婚事。
1976年秋天,郝家沟突然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乡亲们都推荐杨保成去上大学,明堂老汉也对杨保成说:“宝成,你要是想去上大学,哦(我)和巧巧都不阻拦你,你现在走了,我们都不恨你,等以后结婚有了娃娃,到时你再后悔,可就不敢了,那样会害死巧巧的。”
犹豫了好久,杨保成还是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旁人,他对明堂老汉和巧巧发誓说:“这辈子,我就和巧巧一个人好,一辈子也不后悔。”就这样,杨保成错失了最后一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他和巧巧领取了结婚证,娶了陕北农村的婆姨。
结婚后,杨保成住在了巧巧家,两个人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特别是巧巧,她特别疼爱杨保成,什么家务活也不让杨保成干,有好吃的都留给她大和杨保成吃,她不舍得吃一口好东西。她逢人就说,哦(我)找了个好男人,哦(我)就得好好疼他。杨保成对明堂大伯也很孝顺,巧巧偷偷放到他饭碗里的鸡蛋,他都会让给明堂大伯吃。
邢仪老师知青油画作品
结婚后的第二年,巧巧生了一个男娃。也是那年,杨保成当上了郝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后来转成了公办教师,他在陕北农村当了三十多年的小学老师,直到退休。
目前,杨保成和巧巧在延安生活,他是退休后才和巧巧一起去了延安和儿子一起生活的。说起当年和巧巧结婚的往事,杨保成说他当初决定和巧巧结婚,也不完全是为了报恩,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巧巧淳朴善良,他说一辈子能和善良的人一起生活,就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想不幸福都难。
关键词: 玉米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