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步一步来的,群雄割据的时候,谁称帝谁死。汉中之战后,如果曹操能再坚持几年估计就会称帝,这个时候已经三分天下,局势很稳定,不称帝反而让国内一些闲着没事干的又有野心的人,想要借助汉天子来搞事情(比如董承这种)。称帝之后,人心就不再思汉,少了一股势力。曹操对于局势的把控很到位,不到时候不能称帝。
曹丕称帝的时机就很对,他在刘备荆州失去后称帝。这个时候刘备实力不强,要攻魏只能汉中出兵,但是汉中能动的兵不多。孙权得了荆州必定要分兵防守刘备,根本不可能进攻曹魏。如果刘备放弃复仇,直接和孙权言和,借道荆州,合力攻曹魏。战略很正确,但是孙权肯定不会同意,他必须防着刘备。孙刘这两家,只要曹魏不进攻,他们根本合作不起来。
曹操东汉末年最大忠臣了,不停加官进爵也有可能是考虑到下面人的前途,只有他不停地进,下面的人才能看到封侯将相的未来,位极人臣也没有称帝,再联想一开始的反董卓救汉室,这说明有初心,不管是装还是没装,他都没称帝,其他人基本都不带装的。曹操到最后也就只是差个皇帝的名号而已,其他的服饰用具礼仪都跟天子无异,无论怎么洗都没办法摆脱篡汉的恶名了。一个梦想当汉征西将军的少年,用了大半辈子东征西讨,最终还是走上了代汉的道路。
曹操没有称帝的条件,也没有称帝的必要,曹操领先各路诸侯的条件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天子在他手上,他就是皇权的捍卫者,其他人就是反贼,如果他称帝了,那刘协在他手上就没有任何意义。曹操的权利待遇已经和帝王同等了,可能人家曹操就对帝王的称呼职位已经不感冒了,就是换个名称而已,而且人家真帝王(虽说是架空的)都在自己家摆着,自己称帝的话难免会有后人捏造评说。刘备称帝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曹丕称帝,天下只有一个魏国,就会收拢天下的人心,刘备不称帝就成了反贼。
曹操他作为汉末动乱时代的一个军阀领导者,且不是以割据为目的,而是以一统为目的的领导者,他做的一切决定必须以整个集团利益出发。屠城固然残暴,但是他每次屠城都是有目的性的,而非无差别屠杀。首先是城内百姓誓死抵抗,不肯投降,城破之后为了防止反复背叛而屠城,夏侯渊征东海屠城是为了能快速进军,防止后方城池反叛,而不用留下大队人马驻守。同时在那个年代屠城是军事行动中震慑其他诸侯的一种手段,可以更好的保存自己手上的有生力量。不过说白了,曹操的性格肯定不会是一个仁君。但是自古能够终结乱世破后而立的,绝不是一个恪守仁义的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诟病他的性格,却不能抹黑他的功绩。
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火上烤。陈群劝他也被他怼回去了。那个时候曹操刚刚被关羽水淹七军损失惨重,最后还是靠策反翻盘的。此时曹操正在等着刘备孙权窝里斗呢,要是称帝反而会吸引仇恨打乱计划。孙权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才怂恿曹操称帝的,曹操心里明白得很。后来曹丕称帝,刘备马上被迫应付曹丕称帝问题,后来蜀汉内部也出现了伐吴还是伐魏的意见分歧,前后拖了两年。所以曹操觉得时机不成熟不宜称帝,非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