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时间去做指甲,听到店内的小姑娘们互相聊天,聊起最近西安核酸检测时发的贴纸,小姑娘激动的说自己在发布“秦岭四宝”的那几天,几乎每晚都兴奋的难以入眠,为的就是能在早上6点钟起来排队领到贴画,遗憾的是即使她已经这么努力的早起和排队,还是有一张贴纸没领到,排到她的时候已经发完了。
■ 秦岭四宝
她的遗憾不仅从她的言辞神态中流露,也同样流露在她那突然用力的锉刀上。但这并不能宣告她这股巨大的、不知从何而来的收藏热情的熄灭,因为前几天贴纸中的“盛唐天团”被它的开发者——西安城墙景区做成数字藏品链上发售了,这些小人儿就这么进军了如今最时尚的元宇宙。我倘若她及时知道了这个消息,并懂得如何操作链上购买艺术品,那她就能花29.9元买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唯一编号的、不可篡改的贴纸一枚,我想这足以弥补她未能线下集齐贴纸的遗憾。然而当我今天网上冲浪时才发现,“盛唐天团”的数字藏品每枚发售了3888个,这些藏品一经上线,便一售即空,我因此判断这种收藏方式不能给那位单纯的、会失眠的女士留下多少可操作的空间,她能做的就是再接再厉,在下一轮核酸检测中保证不落下其中的任何一张。
与她相比,我的一个学生就幸运多了,我的学生是一名初一年级的小男生,昨天在上课的间隙,他兴冲冲的跑来跟我分享他的收藏品,两张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上面满满当当的贴着这几轮核酸检测时发的小贴画,当我称赞他如此勤勉的从事收藏工作,并建议他把这份热情分一点给学习时,他骄傲的说这是倾他全家之力帮他共同完成的。
他还非常细心的在每张贴画下标注着名称和领取日期,能看出他对这两片纸真的视若珍宝。一个初一的小孩对贴画有着莫名的喜爱是我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令我不解的是这些贴画同样让无数成年人为之沦陷,在朋友圈、同城微博这些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的贴画藏品:被贴画覆盖的手机壳、被贴画包裹的拐杖、整齐的排列着贴画的笔记本,还有人为这些贴画每个加装了亚克力外壳,或是将其做成了冰箱贴、钥匙扣,甚至有人在抖音手把手教学如何将手机app图标换成贴纸图案,就连在小红书上,也有好心的西安市民提醒大家购买贴画时要仔细对比,因为已经有许多厂家瞅准时机生产出了盗版贴纸。
人们为何会对几张贴画短时间内如此痴迷,有人说自己的手机壳如果没被这些贴画贴满都不好意思出门,被贴满的手机壳又立刻被当作文物一样的储藏起来,甚至大有可能像传家宝一样流传下去,直到多年后的某个黄昏,当年迈的他翻出那个斑驳的手机壳时,准会想起父亲将那枚唐小妃贴在他稚嫩的手背上的四月的早晨。
■ 图源:中新网
当然,每枚贴纸都是根据西安这座古城的珍贵动物和历史人物设计的,他们有着卡通化的外表,这些可爱的形象拉近了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每个形象也都有着一段文化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在这个时期让西安人凝聚起了一股精神力量。原本大爷手里的喇叭总是恐吓着我们“今天不检测,明天变黄码。”如今我们更期待从大爷的喇叭里听出今天是发牛还是发鸟儿。
强制性的变成了诱惑性的,我们如同那个被贴纸挤占了睡眠的美甲师一样,自发的在每个清晨加入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并不断的刷新着朋友圈,想看看今天又是谁最先领到了新的贴纸。而我在这些时刻都仿佛自己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些贴纸就像我结束了一天的良好表现后,仰起脸让班主任在我额头上狠狠摁下的一朵小红花。
将文创产品与核酸检测融合的创意是好的,它既吸引人们前来参加检测,也能借检测传播西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公共生活被贴画所引发的集体收集癖占领,收藏、改装、展示,这将本来严肃的事情娱乐化了,本来紧张的气氛轻松化了,而我们也在这场集体的游戏中得到了实实在在却乏善可陈的满足感与安全感。疫情越是制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匮乏,收藏这些贴画就越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缺,但在这些可爱的、五颜六色的贴画的席卷下,疫情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冲击也被掩盖了。
供新一轮核酸检测使用的贴纸已经在设计当中,新鲜感过后是疲乏。无处不在的扫码、登记、检测把我们变成了游走在网络上的数据,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却渴望面对面的交流与感受。也许重要的不是贴纸上印了什么,而是贴纸营造出的“我与集体相连接”的错觉使人沉迷,这种错觉也让人以为此刻经历的,都是正常的。我们毕竟还不是元宇宙中靠着网络和电源生活的数字人,终究有一天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花花绿绿的贴纸固然好看,但不管下一轮来的是王昭君还是嬴政,老祖宗能做的就是在天上烧柱香保佑你,真的能帮到当下的,还是要靠对医学的尊重,和对城市的科学管理才行。而除此之外,我们只能庆幸我们的生活暂时一切如常。
作者 | 杨力菲 | 西安人
关键词: 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