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20多年历史的杭州黄龙体育中心,打开信息中心机房的大门,就能与“元宇宙”打个照面。引领我们“登陆”这个数字孪生世界的是一位和蔼的工程师,他的名字叫宋海强,今年已经49岁。黄龙的智慧化升级,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日,浙江在线记者探访黄龙体育中心信息中心机房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搭建起了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场馆大脑。”在25平方米的高清显示大屏前,黄龙体育中心亚运改造项目工程师宋海强细致地展示着“大脑”的亮点——切换天气,场馆分秒间漫天飘雪;数据滚动,车流人流信息实时获知……“早在2019年6月我们就开始构思了,当时我和同事缪宝龙,还有省院设计师王燕鸣共同梳理了智慧场馆的核心功能需求;通过对这些需求进行深化梳理,2020年我们形成了一份长达97页的需求稿进行项目招标;在中国移动中标之后,最终我们形成的需求执行稿大概有600多页……”回想起大脑的“诞生历程”,宋海强的记忆精确到了“页数”。
伴随着需求的逐一实现,如今的黄龙体育中心已完成华丽转身,这个智慧场馆大脑可以实现对赛事、人车、设备、能耗、安全、环境、运营等等态势的实时感知。宋海强告诉我们,智慧大脑的感知力源于各类前端设备,这些设备就像是分布在场馆各处的神经末梢,为大脑收集各类信息,并通过传感器以数据的形式及时反馈,“这个大脑可以对16大类1万余个前端设备进行集中监管与协同。”宋海强说。
宋海强在变电所查看设备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上万台设备如何协同?答案是“通讯规约”。“有的设备讲中文,有的设备讲英语,有的设备讲法语,各说各话是没法在大脑里实现交流,所以需要给设备们赋予互通的‘语言’。”对宋海强而言,为数据们做好“翻译官”是他的重要工作。
不过,要当好这个“翻译官”并不容易,数据的整合面临着许多困难。宋海强告诉我们,一方面,不同设备的生产厂家不一,数据标准本就不同,部分厂家还有着数据开放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数据整合时常常需要反复修正和调试。此外,对于有年代感的黄龙体育中心来说,场馆内还存在大量“不会说话”“没有智慧”的老旧设备,如何妥善处置也是一大难题。直接更换?成本太高。升级改造?考验技术。“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在场馆升级改造时,我们只能尽量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为老旧设备延续新生命。”宋海强说。
工作人员咨询宋海强设备故障问题 浙江在线记者 翁宇君 摄
奔走于场馆,操心着各类设备,转眼亚运已在眼前。问及比赛时会在哪里办公,宋海强笑着说,“我可能会到处流动吧!高低压电、LED显示屏、赛事照明、视频监控等等,有二十多个专业项目由我负责,里面重要设备的技术参数都是我参与编制的,所以如果遇到故障或问题,我需要及时到场进行技术分析,并确定检修方案。”
更多新鲜事
关注浙江在线视频号
大家都关注
责编:张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