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莫振宇老业新植、旧蚕新养,我们很想去看看!”杨凌农科院的领导和专家们说。

五月初,一行车队载着专家,来到了秦巴深处的旬阳市棕溪镇宇振蚕桑农业示范园。眼前重山绵延,沟壑纵横、村深林密,专家们不免心生疑虑:在这高山远岭之处,会有一片产业“世外桃源”?

老业新植 深山之巅建桑园

汉水婉转东下,经过棕溪镇瓦房村口,进山十余公里,山路开始盘旋而上,几经迂回曲折后来到山顶,只见一道道整装列阵的桑园依山而上,漫坡吐新的桑叶与四周环绕着高大的自然林,映衬得整个山村一派生机盎然。

在绿叶摇动之间,工人们正忙着除草、翻犁、施肥、剪枝。专家们连连赞叹,很难想象这片郁郁葱葱的蚕桑基地曾是一片荒山凋村。

“我是2019年‘由出转归,由商转农’回乡创业的。当时正值家乡号召脱贫攻坚,振兴产业,我就因地制宜发展蚕桑产业。”正在田边忙碌的莫振宇与专家们聊了起来。

按照“科技兴业,老桑新植”的新理念,在生态桑园的密植上,每亩栽1000株,采取行距1.33米(4尺)、株距0.5米(1.5尺)栽植。这既提高了桑园产量,也便于机械化管理,小型机具可以直接进地。桑园定植后进行定干,离地15厘米定干,每株留2~3个芽,第二年提高10厘米剪定,每个条上留2~3个芽,每亩培养枝条10000根左右,以后每年在同一部位剪伐,最后培养成树形整齐、生长潜能大的“三杈六拐十二拳”的丰产树形。

“我算了一笔账,将村民土地流集中流转,把荒山荒坡利用起来,选育强桑1号、育711优良品种,按每亩桑采1000公斤桑枝来计算,蚕茧2000元,目前这200亩桑园到丰产期每年保守产值能达50余万元。”莫振宇信心满满地说着桑园的前景。

蚕桑在当地是老产业,但由于传统种植零星分散,各户单干,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抗风险能力差,所以蚕桑一直徘徊在“高潮撵,低潮砍”的怪圈。跳出老思维,立足新观念通过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莫振宇把曾经的荒山变绿田,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把桑树变成了致富的“摇钱树”。

旧蚕新养28天见现钱

在园区近500平方米的蚕室里,只见密密麻麻的蚕宝已过3眠,一片沙沙的蚕食声不绝于耳。蚕室里,自动给桑车正沿着轨道缓缓前进。工人站在踏板上转转身,动动手,一片片桑叶就送到了蚕宝宝口中。再过几天,这批蚕就能上簇了。木板方格簇自动升降,当木板下降到地面的时候。蚕宝们就会爬进方格结茧,待蚕茧成熟后自动取茧机、脱水机等设备全部自动化完成所有工序。

“这条智能化养蚕生产线,仅需单人操作,一个人一天就可以供应20张蚕链 ,每年就能养蚕15批次,劳动效率提高四倍以上,生产周期也缩短至28天。”莫振宇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着蚕室的奥妙。以新蚕品种+地养模式+轨道送桑环节+机械助力上族系统,从自动添桑、除沙、恒温、消毒,到上簇、采茧等,蚕室的科技智能无处不在。

农企融合 携手乡亲共发展

2021年,莫振宇荣获为安康农村致富带头人,旬阳市人大代表。按照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宇振蚕桑基地同步把乡亲们整合镶嵌在增收链条上。通过在种桑、采桑、剪枝、施肥、喂养等劳务+订单带动、服务带动、资产入股带动、土地流转等分红,农企实现利益相融,效益共享。近两年来,园区累计带动当地农户60余人开展劳务2000个、分红10万余元、户均增收8000多元。

“自山上建了蚕桑基地,我们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里条件好、又方便,一百块钱一天,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块钱收入,同时还能够照料到家里。”已是园区老员工的赵建前一边捡拾蚕茧一边高兴地说道。近70岁的空巢老人莫居良说:“我现在年龄也大了,干不了重的体力活,养蚕活轻快,在这搭搭手干点零碎的事就有收入,还照看了门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也放心了。”

宇振生态蚕桑园是新时代农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破解山区发展难题,棕溪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蚕桑、拐枣、核桃、魔芋,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主体成长壮大,新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聚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有力的助推了兴业富农的高质量发展。

登高远跳,山碧天净,桑绿村亮,一幅秀丽画卷。宇振蚕桑示范园,一叶绿桑描绘出青山绿水,一寸小蚕托起村强民富。秦巴汉水,莽莽群山中的人,正赶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精彩的发展答卷。

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许明成

关键词: 单人操作 密密麻麻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