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汉中生态环境】
陕西网讯(记者 曹彦强)6月,走进位于汉中市南郑区的濂水河段,绿树滴翠,阳光照射着河面波光粼粼。
河边安装的微型水质监测站格外引人注意,当有人靠近时,会自动发出报警声。
“我们通过微型水质监测站,对河里的水进行取样分析,将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关键性指标进行加密监测,然后把数据实时传送至局里的环保综合信息化平台。这为我们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了很多便利。”汉中市生态环境局信息化平台工作人员邵万锐介绍说。
(资料图片)
汉中是汉江的发源地,承担着“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责任,为此,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引入水环境热点网格项目为守护碧水清流插上智慧翅膀。
建好一张监测网 信息技术“火眼金睛”查污治污
该项目在汉中市境内的重点入河排污口、区(县)界水质考核断面及重要支流汇入干流处布设42套微型水质监测站。以微型多参数水质监测站为基础,配套建设智能采集、质控、传输系统,将P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5项关键性指标进行加密实时监测。
也就是说,该项目通过建好一张防污治污“不眨眼”的监测网,进一步提升水质实时监控及溯源分析能力,用信息技术打造查污治污“火眼金睛”。
该项目通过采集水质污染特征图谱,建立本地水基因图谱库,对于突发污染可以快速定位,精准溯源。采取国控、省控站点与高密度监测微站“大小搭配”原则,弥补现有大型水质监测站原理复杂、建站、运维成本高的短板,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水环境空间分布和结构解析,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精细化程度。
搭建一面防控墙 信息赋能防污控污“智慧管家”
该系统平台将卫星遥感、高密度水质监测微站、国控断面、手工监测断面、水文、气象、城市POI等大数据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提供重点区域内各类水体的实时状态及分布情况。运用遥感监测预警、污染传输计算和水基因溯源等智能技术,对异常水质进行实时在线图谱提取,将超标水体图谱和典型污染源图谱进行深度关联比对,快速锁定疑似排放区域和污染源类型并及时报警,并可通过APP端查看污染发生位置,现场巡查并反馈巡查信息。平台针对沿河污染物来源全面监控,实时发现、及时处理,自动识别、自动跟踪,掌握污染特征和变化规律,定位问题河段,锁定疑似排污口,使监管排查有方向。各类水环境监测结果,预警预报统一在一张视图上显示,达到环境应急处置“一张图”管理,针对发现的问题,项目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现场排查,落实污染成因,形成分析报告,实现“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变,为汉中市水质持续向好提供技术保障。
汉中市水环境热点网格监管项目自试运行以来,对汉江流域进行实时监测,明确污染河段,通过异常排放事件报警、现场巡查、移动设备溯源等手段,开展精确执法,大大提高执法效率。截止到目前已累计取得225余万组监测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环境监测设备智能锁定等手段比对绘制了300余份河道异常数据。根据“污染在水中,问题在岸上,解决在基层”的特点,强化同环境综合执法的衔接力度,发布工作周报78份、工作月报17份、专项分析报告6份,污染预警及现场排查40余次并全部完成现场排查。同时项目设有专家团队,通过整合水环境监测数据、水基因图谱和汉中市本地情况,进行事件回顾分析、污染情况深入解读,挖掘水污染问题的成因,提供相应的处理意见或建议。
该项目自正式运行至今发挥出了应有的网格化监管及分析预警的功能,推动了全市科学治理、精准施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升汉中水环境质量。
汉中水环境热点网格监管项目创新水质监管应用,针对性的根据水污染防治工作特点和需求,以“天-空-人-地”多维数据融合等方式提供断面水质精细化智能监管、污染溯源服务,同时网格化设备将监测频率提高到1小时水平,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云质控审核、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技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