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经过元末明初的发展,到清代中叶发展到第一个繁荣时期。


(资料图片)

和唐代以前陕西歌舞戏曲不同的是,秦腔的产生、发展到兴旺,都是在民间进行。最早关于秦腔戏班及艺人介绍,是清康熙年间朝廷诏谕各地戏班晋京演出,陕西艺人白牡丹、黄菊花、小仓儿应选。

乾隆时期,西安骡马市街,有一座老郎庙,秦腔艺人称其为梨园会馆。当时西安已有秦腔班社近40家。梨园会馆是秦腔艺人集会、交流、学习、演出和敬奉戏神的地方。这一时期,秦腔有名的演员有申祥麟、樊小惠等。他们在表演上各有自己的“绝活”。

此时秦腔在陕西全省已有不同的分支体系。流行在西安地区的叫中路秦腔(也称西安乱弹),西安以东地区的叫东路秦腔(也称同州梆子),西安以西地区的叫西路秦腔(也称西秦腔),西安以南陕南一带的叫南路秦腔(也称汉调桄桄)。

秦腔作为一种新的板式变化体声腔剧种,成熟之后逐渐展露出独特的魅力,不仅在陕西蔚成大观,而且通过艺人出外搭班,在全国各地演出传播。魏长生是清乾隆时期影响最大的秦腔艺人之一,他祖籍四川,不仅把陕西秦腔带到了四川老家,而且带到了北京、扬州等地。

同时一些陕西的商贾大户也成为秦腔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商人为了炫耀自己,招徕宾客,满足思乡之情,在全国各地修建会馆,邀请家乡戏班在会馆演出。至清代中期时,秦腔已经传播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与各地语言、音乐和民俗风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诸多梆子声腔剧种。

清乾隆、嘉庆之际,山西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在北京混合演出,被北京人称作“山陕梆子”。山西的蒲州梆子是秦腔最早向省外传播产生的剧种。全国受秦腔影响产生的剧种还有河北梆子、湖北汉调、浙江乱弹等十余种。还有一些剧种,在形成的过程中,间接受到秦腔的影响。如受秦腔影响的汉剧与徽调融合形成了京剧。受秦腔影响的南方梆子腔在广东形成了粤剧等。

依据剧本演唱,是秦腔、昆曲等后来戏曲与此前歌舞、百戏的主要区别之一。中国剧本的创作起源于《诗经》《乐府》等古代歌谣、词赋。但是纯粹的戏剧文本,则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在唐玄宗的影响下,宋元时期的剧本创作进入盛期,先后出现了阎彦举、王爱山、康海等杂剧及秦腔剧作家,创作了《中山狼》《黑山记》《春秋配》等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成了秦腔的传统经典剧目,流传至今。

但到了清末民初,中国贫穷落后,备受欺凌。与全国各地一样,陕西一批知识分子也在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他们意外地发现了戏曲的教育功能,认为“社会教育感人最深,普及最广者莫若戏曲”,因此,他们决定对戏曲进行改造,通过改造戏曲而改造社会。他们首先把改造的目标锁定为秦腔。而王伯明是这场戏曲改造最早的发起人,王伯明的主张受到李桐轩等人的认同。民国元年,李桐轩与孙仁玉一起,联络军、政、学、商等社会各界,在西安创建了陕西易俗社。

易俗社按照“可去、可改、可取”的标准,对秦腔传统剧目“推其陈,出其新”,进行改良。

在陕西易俗社的影响下,西安地区相继出现了秦中社、三意社等十多个秦腔改良剧社。全省各地也纷纷仿效,涌现了大量的秦腔社团。改良演出了《复汉图》《三滴血》等剧作六百多本。

此时京剧、山西蒲剧、天津评剧等先后进入了陕西,对秦腔的艺术改革起到了借鉴作用。易俗社先后在人才培养、技术、舞台、化妆、唱腔等一系列中进行了改良,一大批秦腔艺术人才也脱颖而出。而秦腔的改良继续向全省蔓延,各社在省内也建造了一批营业性剧场,加强了商业性竞争。经过改良的秦腔,迎来了继清代中期之后的第二个繁荣时期。

受陕西秦腔改良的影响,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也出现了一批改良剧社,对当地的秦腔进行改良。同时易俗社也走出了陕西,在汉口成立了易俗分社,并赴郑州、信阳、北平等地演出,受到关注。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关键词: 蒲州梆子 繁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