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盏昏黄的照明灯,一把简陋的木交椅,粗布麻衣的来显军手拿毛笔,聚精会神在白胚茶碗上勾勒着花纹,屋外时有时无的蝉鸣声仿佛电影里的画外音,被微风吹动的绿叶点缀着夏天的午后。

6月20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来到汉滨石梯镇汉水陶艺工作室,穿过层层绿荫,找到这家砖房结构的工作室,这也是来显军的家。为了方便创作,他单独又盖了两间砖房用来存储陶艺材料与理想,初夏的午后有点闷热和聒噪,来显军穿着青色的麻衣和灰色长裤,悠闲地点着香在庭院里泡茶。

正值朋友拜访,来显军拿出一套茶具,又洗了一盘桃子,招呼大家坐下休息。从市区到这工作室需要一个小时车程,距离并不算近,但是仍然不时会有朋友和客人会到这儿来学习陶艺或者来喝喝茶,砖房的墙上挂着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汉水陶艺制作技艺》传习所的牌子。

来显军向记者介绍,自己与泥塑的缘分要从童年说起,从小跟随爷爷学习泥塑,做简单的动物塑形,1999年师从父亲学习烧制技艺。2001年就读于陕西安康第二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在校期间泥塑技艺获得泥塑艺术家季侠老师的传授指导,擅长泥塑人物肖像的创作,这为他传承制陶技艺奠定了基础。

制作陶艺的过程并非易事,每件陶器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必须依次经过采土、晒土、冲土、筛土属料、和泥、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烧陶、等十几道工艺流程,均需历经一个月左右,而单枪匹马的来显军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单就柴烧来说,26个小时不间断锻烧,对他的体力与精力都是不小的考验,因需要观察火势和陶器受热情况,来显军只有抱着一壶茶,就着忽明忽暗的火光一宿一宿的熬着。

谈起安康汉水陶艺的特点,来显军说:“汉水土陶取自当地原矿青泥、铁泥,用最传统的方法进行纯手工制泥,制坯塑型。用当地木材柏树为燃料,作品裸烧、木柴燃尽灰落在坯体经高温融化形成的釉面。”

来显军还拿出自己珍藏的一件艺术品《繁华之下的石梯古都》向记者介绍,这件陶器表面上刻画着石梯镇夕阳西下的一派繁荣景象,石梯镇是我的家乡。他笑着说:“原本制作时没有特殊的颜色,没想到经过柴烧,无意间在天边落下红色的晚霞,为这幅图画平添了几分盛世繁荣的色彩,当时烧出来觉得很惊喜,所以不打算售卖,想要一直珍藏下去。”

陶艺制作耗时耗力,产量低,市场难以打开……要想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显然需要更多的筹码。“在保留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市场和消费者所需,我认为这是传承汉水陶艺最好的选择。现在我经常会受邀到学校去教学陶艺,孩子们兴致很高昂,我们的制作就会将实用、工艺、艺术相结合,在挖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来显军说。

陶器的制作过程也是磨炼心性的过程,不能急功求利,但在漫长的时光里,它何尝不是在治愈着手艺人。来显军说:“制作过程其实是作者与泥土碰撞、成长、互相认知的一个过程,我在创作中不断调整、思考、化解,同时也在释放自己,至于最后成品是什么样,我控制不了,但正因这份未知,才让我为之着迷。”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李程

关键词: 的基础上 单枪匹马 陕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