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太阳火辣辣的,田里的玉米被晒得蔫了。就在玉米最需要水的时候,“甘霖”来了。7月8日,在华阴市岳庙街道西河村村民张胜军的玉米田里,“喝”足了水的玉米迎风摇曳。看着长势旺盛的庄稼,张胜军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张胜军今年52岁,是华阴市丰庆莲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从与一片“撂荒地”结缘后,他就整天忙在地里。

“眼下正是玉米灌溉的关键时期,我每天早早起床,一直到凌晨1点左右才回家休息。这些庄稼来之不易,就像我的孩子,叫人时刻牵挂着。”张胜军说,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曾经是一片“撂荒地”。

整治“撂荒地”,前期需要大量资金,也要投入不少精力,张胜军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为了赶进度,他购买了两辆大型拖拉机,对这片地进行深耕。

“去年,我开始投资整治‘撂荒地’。在别人看来,这活太辛苦,但对我来说,看着一个又一个大石块被清理出来,杂草被‘斩草除根’,我就感觉很有成就感。刚开垦出来的土地是‘铁皮地’,缺少有机质。为了解决土壤团粒结构不够等问题,我请专家进行指导,并给土壤增施生物蛋白肥,使原本不保墒、不排涝的土壤一点点得到改善。”张胜军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快乐就是种地,能让1000余亩荒地“生金”,他别提有多开心了。

站在地头望去,满眼绿色,生机勃勃。张胜军一边干活,一边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一天不干活,就感觉少了点啥。现在国家政策好,我种地也越来越有底气了。”

自从接手这块“撂荒地”后,张胜军成天都泡在地里。几个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这块地在他“手里”变成了一片“希望田”。眼看就要收获了,他满心期待:“等这片玉米收了,种上小麦,我的粮仓就更满了。”

“张理事长是种地‘老把式’,把庄稼地交给他,准能经管妥当。”华阴市农经站副站长刘海峰说,“下一步,我们将助力合作社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民、服务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国家政策 可持续发展 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