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资料图】
商洛新闻网讯:“在这不仅吃喝有人管,最重要的是安全,雨下得再大晚上也能睡踏实。”7月16日,在洛南县石门镇黄龙铺村的防汛安置点里,村民杨雪爱对记者说道。
7月14日夜,黄龙铺村遭遇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降雨量达208.3毫米。7月15日夜,黄龙铺村降雨量依然是全市第一,达109毫米。
和杨雪爱攀谈中记者得知,她和老伴朱满年住在黄龙铺村板岔沟,家里有三间土房子,老伴患有脑梗,行动不便,刚开始他们并不愿意撤离,经过包户片长和村支书吴新喜的苦口相劝,老两口14日晚上7点就住到了村上给安排的安置点里。
“朱满年家属于地质隐患点,刚开始他们不愿意走,怎么都劝不动。随着雨越来越大,我直接就背起老朱放到车里,硬是让他们撤了下来。”村支书吴新喜说道。
“一个都不能少!”雨夜里,杨雪爱家的这次安全撤离,是黄龙铺村贯彻落实“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群众再不理解,我们也得先将人撤走。”为方便朱满年生活,黄龙铺村委会安置点特意隔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单间让他使用。“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一边说,吴新喜一边揉搓着布满红血丝的双眼。
黄龙铺村按照前期实地摸排,将村上处在河道两侧、尾矿库下游、地质灾害点、沟道的村民分成了13个片区,每一个片区设置一名片长,片长向下联系片区所有需要撤离的群众,对上向村两委班子负责,一旦出现汛情,片长负责盯到户、盯到人,实现“人盯人”。
除了朱满年老两口,村支书吴新喜和其他班子成员还要负责在撤离工作中的突发情况。14日晚8时,五组70多岁的村民班官印由于年龄大,听力有障碍,第一次撤离时并没有听见锣声,在督促大部队撤完后,村文书殷江涛又返回了班老的家中,经过反复的敲门叫喊,最终将老人叫醒并安全送到了安置点。
“老人睡得早,耳朵又听不见,我们通过反复敲门叫喊和利用手电筒光亮吸引老人注意,最终叫开了门将老人转移。”村文书殷江涛说道。
有汛情时撤离谁、怎样撤、撤到哪里、如何安置、生活如何保障?从撤离到安置,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黄龙铺村在汛期前就召开了会议,细化了责任,明确了措施。
黄龙铺村支书吴新喜是“人盯人”防抢撤一线负责人,在他的办公桌上,一本密密麻麻的责任清单上面记录了全村撤离对象、盯撤责任人、撤离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信息。
“这个册子就是我汛期工作的重点,我们全村14个片区、60户195人的信息都在这里,每个人都得‘盯死看牢’”。据吴新喜介绍,一旦汛情发生,每个干部、村组长、片区长、包括村上的每一名党员都有自己的具体任务,负责及时将危险地带村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
7月14日晚7时,今年61岁的村民王粉莲和老伴也按照规定撤到了安置点黄龙铺小学,由于手脚勤快,闲不下来的王粉莲成了安置群众后勤保障组的一名“大厨”,挑水、洗菜、切菜、做饭,样样她都冲在前面。
“在这里,村上给安排得好好的,有得吃,有地方睡,咱也不能‘两手甩’当闲人。”说完,王粉莲又和其他帮厨的村民一起为下午饭忙了起来。
负责后勤保障的黄龙村副支书党博介绍说,村上根据安置点的人数,统一采购生活物资,也会安排好每一天的食谱,确保安置点的群众能吃饱、吃得好。
黄龙铺村全村需要集中安置的群众共60户195人,在暴雨来袭前均已全部安置到位。(记者:张永罡 刘涛 齐国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