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981年,秦岭深处,朱鹮被人类再次发现,它们是“东方宝石”,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在自然界生活了6000万年,却在20世纪遭遇生存危机。为了再现朱鹮起舞的美丽景象,中国科学家投身朱鹮保护工作,从独孤七只到千鸟竞朝,书写了人类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婧作为项目负责人,曾带领朱鹮生态科考团队多次对秦岭朱鹮主要栖息地开展重金属、抗生素等的调查工作。近日,学校“‘鹮’保青山,护秦有我”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有幸与杨婧进行相关知识“云交流”,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朱鹮的“故事”。西安发布、西安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关注与报道。

从2020年开始,杨婧和她的团队就前往陕西省范围内的朱鹮栖息地进行一年两次的实地调研,目前涉及的区域已有汉中洋县、安康宁陕县、铜川以及宝鸡千阳等地,工作主要包括对朱鹮栖息地的重金属、抗生素以及抗性基因、朱鹮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方面,而队员们对朱鹮保护的这份热爱和决心,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谈及从事朱鹮保护这段经历的意义,杨婧从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与实践团成员进行了交流。为期两年的朱鹮科研工作,让她对秦岭生态环保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近距离接触朱鹮,也让她喜欢上了这种高贵的鸟类。杨婧表示,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除了围绕朱鹮栖息地质量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工作,还想围绕朱鹮做一些更深层次的项目。也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杨婧有了更多的素材可以跟学生分享,使得学生们能够更立体地认识到秦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杨婧工作期间,秦岭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谈起让她印象比较深刻的人或事时,杨婧提到了从事朱鹮保护工作的两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宁陕县朱鹮保护基地的李夏站长。“李站长当时带着我们去朱鹮的野生地点采集样品,他对朱鹮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每一处栖息地的熟悉程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一位是洋县朱鹮生态园里负责朱鹮孵化繁殖工作的刘毅老师,“从把卵放到保温箱里孵化出来再到每天给保温箱里的幼鸟喂食,整个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刘老师细致认真的态度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她说。

今年上半年,杨婧通过在学院举办《朱鹮:“东方宝石”的重生之路》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作为环境人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尽早地参与到秦岭生态保护中来。“鸟类的行为学、生理学可能会作为选修课开设的一门课程,但如果单将朱鹮作为一门课程的话,目前对它的研究可能还不足以支撑。”杨婧说,她希望有机会到中小学、其他机构或组织进行朱鹮相关内容的宣讲,让大家更直接地了解朱鹮的同时,也把团队对朱鹮所展开的相关工作成果进行分享。

目前朱鹮保护中存在什么问题?作为大学生能做些什么?杨婧说,从1981年汉中洋县发现的7只朱鹮到现在有7000多只朱鹮,人们克服了繁殖这一大问题。但随着数量的增加,朱鹮栖息地的面积在减少,这需要相关部门统筹安排。作为大学生,可以做一些比如清理朱鹮夜宿地、采集栖息地的相关样品、拍摄关于朱鹮的科普视频、参与朱鹮的宣讲会等方面的工作,为朱鹮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下来,“鹮”保青山,护秦有我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将不忘成团初心,力争做好朱鹮保护的宣传工作,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为朱鹮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延伸阅读:

杨婧,2016年6月起在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传播扩散及生态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物对秦岭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厅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等科研项目。发表SCI文章数篇。

关键词: 陕西科技大学 东方宝石 环境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