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方言碎语(四)
作者:吴清西
【资料图】
木偶戏,方言为啥叫掫呼卢?
渭南方言把木偶戏叫掫呼卢,也叫掫呼子。木偶戏为什么叫掫呼卢呢?要弄明白掫呼卢的意思,得先弄明白“呼卢”为何物。
华州柳枝镇友民掫呼卢曹友民供
呼卢,是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它有五个木制的圆子,一面涂黑色,画有牛,另一面涂白色,画有鸡。赌博时,玩者掷子于桌面,子转动而后定,五子黑面都朝上,得头彩。卢,义为黑色,因此,人们掷子后,都大呼“卢”,期盼五子成卢。这样,人们习惯上把这五指博具就叫“呼卢"。
呼卢,既指五子博具的玩具,也指以五指博具戏耍。五子博戏,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屈原《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五白”是古代的彩名。博具是五子,木制,上黑而下白,博戏时呼叫彩为“呼五白”。五子成白,可以任意杀对方重要棋子取得胜利,所以,五子博戏时人们就“呼五白”,或“呼白”,以后演变为“呼卢”为胜。《晋书》记载,晋刘毅、刘裕赌博,刘毅掷出四黑一白的雉彩,很得意。刘裕不高兴了,拿五子抛出,结果出现四黑子,而一子正在桌面上转动,刘裕急呼:“卢,卢!”结果五子为卢而成卢彩。唐李白《少年行》:“呼卢有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宋陈藻诗:“年少相看百虑无,才过旅邸便呼卢"。
呼卢既是博具,又是博戏。戏就是戏耍,因此,关中方言就把“呼卢”演变为玩具,演变为戏耍。呼卢,演变成玩具,演变成玩耍,玩具叫呼卢,玩耍就叫呼卢戏,因此,方言把木偶就叫呼卢,把木偶戏就叫呼卢戏,和呼彩没有一点关系了。木偶,其实就是玩具,木偶戏其实就拿木偶戏耍。而人们拿木偶戏耍时,要用手托起木偶,用手托起就叫掫。掫,zhōu,《正韵》:“掫,持物相著也。”《集韵》:“持也。”用手把物从一端托起,或用手握持着东西。托起木偶就叫掫呼卢,托起木偶戏耍就叫掫呼卢戏,因为人托着木偶要唱和白答来表演。所以,渭南方言把木偶戏叫叫掫呼卢戏。
木偶戏方言叫掫呼卢戏,也叫掫呼卢,也叫掫呼子,而线偶戏方言叫线呼卢,又叫线呼子。方言把玩具又叫耍呼子,把在水中潜水叫钻淹呼卢,这都是从“呼卢”演变来的。有的人把掫呼卢写成了“肘葫芦”,有的写成了“掫葫芦”。线呼卢,有的人写成了“线葫芦”,“线胡子戏”,“线胡”。这都是不懂方言“掫呼卢”的来历而臆想出来的。
总之,掫呼卢是由博戏呼卢演化来的,方言中这样由某种历史文化演变来的词语是非常多的。不了解历史文化而想弄懂方言的正确书写是不可能的。
姓氏加野是村名
不少村子,其村名往往是姓氏后加个“野”字,叫张野、郭野、赵野、黄野,举不胜举。这样的村名,表明村中的主姓与村名是统一的。那么,在姓氏后加个“野”字为啥就成村名呢?
野,在古代就指地方,指人居住的地方,因此,也用来表地方名字,古人也用“野"给地方起名字。《尚书·禹贡》"大野既潴,东原厎平"。“原隰既厎,至于潴野"。大野,也叫巨野,巨野和潴野都是湖名,叫巨野泽、潴野泽,这里的“野”表示地方。《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甘之野,即甘这个地方,甘野是地方名,如同程野的叫法,野指地方。《尚书·牧誓》:“与受战于牧野",牧野也是地名,野指牧这个地方。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用“野"给地方起名字,就以野指地方了。我们渭南人把野字这个意思传承了下来,所以我们渭南的村名叫牟野、刘野、李野、吴野多的是。
古人给地方起名,也有在地名前冠个野字的。《左传》“晋人执晏弱于野王。”野王就是个地方,距我们老家十里地就有个村子叫野赵。
野作为地方名字,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这也算一种历史文化吧。
野,其义和"家"的意思相同,都指地方名,或人住的地方,所以,野字也可以换成家字:肖野,也可叫肖家。在某些方面,家字也可换成野字:邻家也叫邻野,舅家也叫舅野,亲家母也叫亲野母。渭南方言就是这么叫的:邻野、姑野、娘野、伯野、亲野,这里的野字都能换成家字。
野,方言也念yǎ:邻野(yě)也叫邻野(yǎ),娘野(yě)也叫娘野(yǎ)。其实古代野字也念yǎ。北朝民歌《勅勒川》“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ǎ)"。野,在渭南方言里,不仅保留着古义,也保畄着古音,真是古韵犹存。
野字,还有其他意思,这里只就野字的相关地方之义说说而已。明白了姓氏加“野”子是村名,而且是一种历史文化,今后再要写“程野”,“张野”之类的村名,就不必把“野”字变成“家”字。
一祫(hà)
你这一袋子苹果我全部买了,能便宜不?用渭南方言就会说,你这一袋子苹果我一祫要,能不能便宜些?这里的“一祫”就是全部的意思。
一祫,yī xià,渭南方言音yī hà。祫,古音也读hà,《唐韵》:侯夹切,即ha,《正韵》胡夹切,即hà,渭南方言传承了古音,所以也读hà。
祫,为啥是全部的意思?“祫”又是什么呢?
祫,古代叫祫祭。祫祭,古代天子诸候把远近亲疏的祖先神灵全部集合于大祖庙中进行祭祀。所以《公羊传·文公二年》说:“大祫者何?合祭也"。祫,就是合祭,如《说文解字》所说:“祫,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在古代,天子、诸侯死后第三年,就要把亲疏远近的先人神灵集合在祖庙中,进行一次大祭祀,叫“三年一祫”。所以,祫就包含远近亲疏的先祖神灵,祫,就有全部的意思。一祫作为一个汉语词,一,也是全部的意思。因此,“一祫”在方言中,被去其祭祀之名,畄其"全部”之义,这样,方言引申“一祫”为全部的意思,使一祫由祭祀之名蜕变为方言副词,成了渭南方言词。
我们今天说"一祫",只知道它是全部的意思,并不知道它的前世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文化。其实,我们的方言,有大量的词语是古代文化蜕变来的,尽管这些古代文化已成为历史,它又以语言的形式生存在我们的方言中,可见我们渭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
渭南方言一一号湿
在葡萄园,园主人发现麻雀鹐葡萄,手扤动个长竿子,口里喊着“号湿!号湿!”把麻雀就吆跑了。如果在院子晒粮食,有鸟儿,或鸡偷吃,也会喊“号湿!湿!”双手挥动不已,赶走偷吃的禽鸟。可见,号湿就是人驱赶禽鸟的言语。
号湿,háo shī,这是渭南方言,是专门吆禽鸟的方言。号,拖长声音大声呼叫。《集韵》:“号,大呼也。”《尔雅》:“号,呼也。”《诗经》中就有“式号式呼”、“谁之永号”的诗句,号就是呼叫,大声呼叫。
驱赶禽鸟,呼号就行了,为仕么有个“湿”字呢?湿和手挥动有什么关系?
湿,《集韵》:“湿湿,牛司动耳貌。”《诗经·小雅》:“尔牛来思,其耳湿湿",你的牛群来时,只见牛耳摇动不已。毛传:“呞而动其耳,湿湿然。”所以,湿湿,牛耳摇动,泛指摇动的意思。宋人黄庭坚有“深耕不偿勤,牛耳徒湿湿”的诗句,宋人陆游也有“吴牛耳湿湿”的诗句。渭南方言独用一个湿字,表示摇动的意思,这样就有了“号湿”这亇方言词。而号湿之湿,特指人手摇动。因此,人驱离禽鸟时,不仅要拖长声音大声呼叫,还必须肆劲摇动胳膊。或挥动干杆。呼和摇相应,口与手互动,自然而然,天衣无缝,这就是“号湿”奇妙之处。口要呼,手要动,这就是号湿的意思。
与湿相关的还有两个方言词:湿急遑忙,湿,急之甚也:你湿急遑忙地有啥紧事?
湿溻,《扬子·方言》说:湿,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谓之湿。溻,与湿同义,湿溻,就是没成功,就是失败:今天考试,数学考湿溻了,难及格。今年苞谷暵湿溻了,再不下雨,就没收成。引申为坏,败坏:电脑湿溻了,买个新的。今年的葡萄湿溻完了,我生气地怕管了。
由号湿说了这么多,湿的意思不止这些。方言有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不懂得它的古义,要说清某些方言词真不容易!
馆吃馆住
常常会听人说,在南方打工,工厂都会给你馆吃馆住,不用自己熬煎吃住问题。
馆吃馆住,就是安置你住的地方,安排你吃饭的地方。馆,就是安顿住,安排吃,或者是提供吃的,提供住的。
有些人说,应该是管吃管住,怎么能是馆吃馆住呢?我们听听古人的说辞。
馆,guǎn,《说文解字》:“馆,客舍也。”客舍,既要安置客人的住宿,又要安排客人的吃饭。一句话,客人吃住的地方就是馆。现在,馆子(饭店)就是吃的地方,宾馆(旅舍)就是住的地方,大酒店既可住也可吃,相当于古代的馆。
馆在古代早已经有了。《周礼》:“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里的候馆,泛指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而且“候馆有积”。积,就是有粮草储备,粮供人吃,草供马吃。《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郑穆公使人看看客舍情况怎么样。《诗经·缁衣》:“适子之馆兮。”到你住的地方看看。这里的“候馆”、“客馆”、“馆”,都是供人住宿和吃饭的舍。
到馆里来的人,或者住宿,或者食饮,那馆子的人就得安置,就得安排,也就是要馆住宿,要馆吃饭。古人把“馆”已经当作动词使用了。《左传·僖公元年》:“师还,馆于虞。”这句话中的馆就是住、住宿的意思。《战国策》:“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这句话中的馆就有招待吃喝,安置住宿的意思。巜礼记》:“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意思是客人来了沒有住的地方。孔夫子说,既然是客人来了,活着就由我安排吃住,若是死了由我安排殡葬。”由古人的话中,我们就能懂得,馆,就是安排吃,安排住。所以安排人吃饭,方言叫馆吃,安置人住宿,方言就叫馆住;既安排吃饭,又安置住宿,当然就是馆吃馆住。
馆吃馆住,自然就是供给吃的,供给住的,所以,方言把馆引申为养、养活。把娃馆大,就是把娃养活大,馆老人,就是养活老人。人到中年,既要馆小又要馆老,諈诿(zhuì luǐ)重,这是每一代人都要经历的岁月。
馆吃馆住,是提供吃的提供住的,不是管理吃管理住。人们习惯把馆吃馆喝馆住馆穿的馆,写成管,这是对方言的误解。
索秀子
渭南魏长城以东的地方,方言把男子结婚叫“索秀子”。索秀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言词,它应该产生于父系社会的初期。
索,《集韵》:色窄切,音色,方言音sèi。《说文》:索,入家搜也,意思是进入人家的屋子搜劫,搜求,就是说,搜寻到就要拢走。搜的繁体字“摉”,就是在晚上拿着火把闯进人家屋里寻找。索秀子,就是十数八人,甚至几十个男人,晚上闯进人家屋里搜劫秀子。秀子就指到婚龄的姑娘。秀,《正韵》:吐花也,禾苗吐穗开花。《论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禾苗吐穗开花方能结实,也有开花不结实的。女人就跟禾苗一样,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吐穗开花”,开花就要结果。所以,方言以秀比喻到了婚龄期的姑娘,也泛指少女。姑娘就像花一样,“秀子”自然就指将要成婚和已成婚的媳妇。意味着女人将要怀孕生子。所以索秀子就是晚上到有姑娘的人家屋里抢劫媳妇。
抢劫人家姑娘晚上成婚,就是抢婚,而抢婚则实实在在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索秀子是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婚姻形态。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男人们开始主宰经济,就急于改变母系氏族社会夫从妇居的婚姻形态,而女人们一万个不情愿。这样,男人们十数八人,成群结队,打着火把,晚上闯入女方家,搜寻“秀子”,并强行带走结婚。这种抢婚制延续了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以后随着男人们在社会上统治地位的巩固,原始社会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妇从夫居也就成了婚姻常态,男人们也不会再去抢媳妇——索秀子。然而,父系氏族社会初期抢夺婚姻形态下产生的“索秀子”的这一说法,已经固化,人们习惯把男性结婚依然叫“索秀子”,而且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一直传承到现在。现在的渭南沿黄一带,人们把男子结婚还叫“索秀子”。而今天的索秀子,是秀子甘心情愿被车子接到男方家成婚,而并非抢去成婚。“索秀子”成了男子结婚的代名词,如同“娶媳妇”一样的意思,谁也不会由“索”想到抢婚。
从父系氏族社会传承下来的方言——索秀子,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还会传承下去,方言的生命力也够强大。
作者简介:吴清西 渭南临渭区人,乡村退休教师,对于渭南方言情有独钟,退休几十年来,醉心唯在渭南方言,痴心淘漉渭南方言词语于典籍之中,也发表些有关渭南方言的文字。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吴清西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