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天坑地缝”

·税晓洁  文图


(相关资料图)

目录:

1、陕北也有“天坑地缝”?

2、武则天乾陵背后的“大脚印”与大佛寺泾河大回环

3、土佛寺大坑与九吾山天井式丹霞,当百万年的黄土遭遇亿万年前的砂岩

4、从志丹桥台地缝群直到沙漠边缘:红石崖、长城边的地缝与坑洞、水源围谷

5、巷道里的穿洞或“陕北第二天生桥”与牡丹沟里的砂岩桥

6、狭缝水库与大眼睛坑洞,黄土下面厚达三四百米的砂岩层,是安塞志丹甘泉的地缝围谷群的物质基础

(二)、武则天乾陵背后的“大脚印”与大佛寺泾河大回环

转眼就是2020年,谁知道,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人类生活,突然停摆或者半停摆,我个人在痛失亲人等惶惑中心情稍许平静终于可以出门时已经是8月,天气预报里陕北却总是下雨。

探险不是冒险,这种比喀斯特洞穴要脆弱很多的黄土高原地区的洞穴,要想下到坑底看个究竟,我心想没有起码连续一个礼拜的晴天,那就显然是相当于自杀。天气预报终于有几个连续晴天时,我便赶紧出发,从秦岭北坡过渭河大桥,就是杨凌,因城北有隋文帝杨坚陵墓而得名,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现在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可能更与被尊为稷王、农神、耕神、谷神的后稷有关。

杨凌镇北是一个黄土大塬,开车上去,继续往北再穿沟过壑几公里,到武功镇现存姜嫄墓。传说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务农,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这种五千年的传说,自民国开始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认为荒诞不可考证,视为神话,但不管如何,巨厚黄土和汇入渭河的沽沽水流,应该是中华农耕文明最初发源的最重要物质条件。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武功镇位于一条宽沟的底部,在通往镇子的公路边没想到也拍到了几处环形塌陷。从卫星图上,这条沟看起来,一直延伸到乾县方向,我循着乡村公路尽量沿沟上行。暑热难耐,便找了一片苹果地遮挡艳阳,飞起来一看,刚好在一个水库大坝的上方,水库边的库岸,很多也呈现出近似圆形的塌陷,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只觉得怎么都偏圆?

大沟一直向北方延伸,在乾县城西方向,绕过武则天乾陵通往更北的大山。我没进乾县城,也没去看武则天乾陵,车子开到乾陵南侧的一处高地,想要飞,天上却是又飘雨,之前找天坑时买过一架防水无人机,但是操作复杂修好后就一直放着,这次走得匆忙,没有带,有点后悔。便继续前进,绕过乾陵,去看北侧几公里处卫星图上的“大脚印”。

穿村绕宅,在泥泞土路边等雨停,天公作美,慢慢放晴,先飞了一次,果然是一个大脚印形状的黄土大坑,形状让我想起在广西凤山县三门海附近拍过一处“大脚印天坑”,然而,那里是喀斯特地貌,这里是货真价实的黄土,怎么也有这种形状的东西?

走到近前实测,长边87.3m,短边26.8m,坑底布满大树,深度很难测量,找了个平处激光测距仪显示约20米。

我虽是陕西关中人氏,记忆里家乡渭河南的关中平原虽然也不少沟壑,但却从未留意过。渭河北乾陵一带,被称为渭北旱原,资料上说这里属于渭河断陷盆地边缘,是新生代形成的复式地堑型构造盆地,活动断层发育,构造复杂,平面上总体呈东宽西窄的新月形,反映了古三门湖的形态,与姊妹湖贝加尔湖形影相似。关中盆地南深北浅,中部深两端浅。受新构造活动控制,裂陷强烈,以断陷和块断掀斜是最主要的地质构造特点。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达8069m,据三普石油普查周至钻孔,5300m上钻进控制于在新进系中,其沉积深度比世界著名的贝加尔裂谷带还深2000多米。继续往北,进入陕北黄土高原区,新构造运动以整体抬升为特色,地层平缓,不发育活动断层,也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记载。

这个“大脚印”位置就在武功镇延申过来的那条大沟旁边几十米处的庄稼地里,四周长满了树,找了个间隙处仔细观察,也只能看到坑底似乎有个洞口。大沟在这里收窄分叉,分为若干支沟,后来我结合航拍图片看了半天,也没分清楚大脚印坑底的洞是通往主沟还是支沟,支沟和主沟沟靠近“大脚印”的崖壁上,似乎都有洞口。

看看天色尚早,我决定改变直奔陕北的计划,到这条深沟的尽头去看看。

越走越高,进入郴州市境内,满目葱茏森林茂密,再次完全颠覆了我对黄土高原的焦黄印象。那条深沟也早已分成难以计数的枝杈淹没在丛林中,今天是没法到达了。继续往北,过了分水岭,快进郴州市区时,路边突然出现一个半圆形黄土陡坡,正好停车方便,便飞起来看看吧。天色将晚,匆匆空中飞了一次,这里甚至还有看起来四周封闭的大坑。与“乾陵大脚印”全是黄土不同,这里的大坑下半部呈土红色,上半截应是黄土无疑。

这种以前从未留心过的黄土环形地貌,这时看的我有些惊讶,黄土高原的下面,还有多少神奇?

次日,匆匆看了洛河边著名的彬县大佛寺,建在泾河边一片红色砂岩上,这里已经是被认定典型的丹霞地貌了,“以陡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是丹霞的最新定义。这片陡崖上开辟很多佛龛,是难得的文化遗产。

沿着泾河而下穿过郴州城区几公里,国道G342北折。爬到坡顶仍是阴云密布,我看天气预报要放晴,便拐向一条土路继续沿着洛河下行了一小段,在窄路边找了个田头勉强停好车走到坡边,只能从树枝绿叶间依稀看见土黄色的河水,流成一个圆环状,缓缓东南流去。从卫星图上看,泾河从此往下,到著名的大秦帝国郑国渠渠首出山,直线距离也就五、六十公里的范围内,至少有二三十个大拐弯,大自然的神奇,自有其成因,以后再慢慢看吧。

抽了好几根烟,天总也不放晴,我等的不耐烦,装好无人机,好歹总要飞一次吧。感谢老天感谢所有神灵,起飞没几分钟,云雾竟渐渐散去,近似圆形的河道清晰呈现在屏幕上,让我想起圆周率符号。转动镜头环拍,脚下不远处,黄土高原面上伸向河谷的几条大沟,郁郁葱葱,倒是植被最茂密的地方……我又到不远处的南头村边去航拍了一条支沟,只见沟分好几层,树枝状的沟岔顶部有一些废弃的窑洞,越往泾河方向沟越宽。沟里面也不单调,可以说丰富多彩,有长城状的的黄土大墙,也有草木掩映的环形深坑,甚至还竖立着一些土柱子。

(待续)

(一)、陕北也有“天坑地缝”?

(二)、武则天乾陵背后的“大脚印”与大佛寺泾河大回环

(三)、土佛寺大坑与九吾山天井式丹霞,当百万年的黄土遭遇亿万年前的砂岩

(四)、从志丹桥台地缝群直到沙漠边缘:红石崖、长城边的地缝与坑洞、水源围谷

(五)、巷道里的穿洞或“陕北第二天生桥”与牡丹沟里的砂岩桥

(六)、狭缝水库与大眼睛坑洞,黄土下面厚达三四百米的砂岩层,是安塞志丹甘泉的地缝围谷群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天坑地缝 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