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作为安康城区最有烟火气的街道之一,五星街总是人来人往,在街头一侧,杨明新的烧饼铺子已经开了许多年。
年近七旬的杨明新是这条街的老住户,几十年下来,邻里之间都很熟络,提到杨大叔,大家都知道他家是做烧饼的。“以前叫杨氏烧饼,后来我们转给儿子后,就改成了粮辰麦香烧饼。”杨明新介绍道。
提起做烧饼的手艺,杨明新已经记不清了,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做油糍的,父亲是包粽子、做花卷蒸馍,一家人都是厨师出身,而杨明新从小就在父亲工作的食堂长大。杨明新回忆道:“那个时候每天要去我父亲工作的食堂,经常看他做饭,炒菜、蒸馍、烧饼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学的。”
然而在杨明新的心里,最希望的不是走父辈的道路,而是想踏踏实实念书,然而刚念完小学的他为了谋生,不得不下乡、上“三线”,靠出苦力维持家里,最后在酱货厂工作。眼看着有了工作和收入,然而1983年的那场大水,成了所有安康人最沉痛的记忆,也让杨明新失去了一切。“房子、家具啥都没了。”杨明新慨叹道:“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边上班,一边经营生意,靠我们祖辈的手艺养活自己、发家致富。”
也正是1983年开始,杨明新正式开店做烧饼,而酱货厂的工作,他也没落下。每天早早的到车间换上工作服,迅速完成工作指标后他就跑回家做烧饼,而这一做,就做了40年。
“吃的苦中苦,活得人上人,大钱挣不了,小钱看不上,到最后啥都弄不成。”杨明新对记者说道:“多少人都看不上这个生意,餐饮厨师行业就是起早睡晚的,但是不吃哭,哪能有收入呢?”据杨明新介绍,自己家的烧饼主要是批发给商户,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做8到10袋面粉,平均一袋面粉可以做300个烧饼,也就是日售最多可以达到3000个。杨明新说道:“做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1块钱,就想着给儿子留个吃饭的摊子。”
杨明新表示,自己的儿子原本在西安给别人做餐饮管理,但杨明新放心不下,便将儿子叫了回来,接手家里的烧饼生意。杨明新说道:“我们上了年纪,干不动了,而且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也是安康人的一个味道记忆,就想传承下去,交给儿子,他也能踏踏实实的有一份稳定收入。”
和面、揉面、撒芝麻、抹茴香……这些动作都刻在了杨明新的记忆里,打好烧饼,放进烤炉,经过烘烤后散发的清香久久令人回味。新鲜出炉的烧饼外脆里嫩,不仅承载着杨明新一家四代人的传承故事,也是许多安康人共同的记忆。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吴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