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

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说课人:陈全

地  点:明光市紫阳中心小学

时  间:/11/10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        36+5=41(分)

第四次        41+5=46(分)

第五次        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篇2:《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的说课稿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篇3: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执教者:陈   全

地  点:明光市紫阳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会用列表法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打印好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生:遇到过。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想办法。

师:对,你们真爱动脑筋!今天我给办法取个新名字:策略。

ppt出示三(1)班英语两次单元考试成绩分数图片,让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宗加豪同学两次考试成绩。学生紧张寻找终于找到。最后ppt出示通过表格做好全班同学的成绩,找到宗加豪的名单,就出现他的两次成绩了。

提问:老师是怎样做到的?你得到什么启发?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2、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1) 课件出示情境图:1、Mike哭泣的照片:俺的试卷、、、、、、这次就考这么点,回到家,俺的屁股、、、、、2、Mike考的31分试卷。3、陈老师上课图片:没关系的,第一次考的少,以后每次比上一次多考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80分)。

(2) 问题1:假设迈克如果按照老师要求的进步,那么他第三次考多少分?第五次呢?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提出什么的问题?

要求:小组讨论,说出你的思路与方法。

(3) 你会用列表法或列式法计算出答案吗?

同学们自主交流,分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小组选代表回答。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     36+5=41(分)

第四次     41+5=46(分)

第五次     46+5=51(分)

(4)问题2:迈克第几次能考试及格,分数是多少?

举手汇报,交流方法。

发问:如果没有前面的表格作铺垫,你能不列表很快算出第几次及格,及格时的分数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问题3:从陈老师对迈克教诲中,我们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人文教学,各抒己见,鼓励成绩薄弱同学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6)小结。

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次和第五次Mike考试的分数。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出每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二、巩固练习

(1)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这列火车行驶了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你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吗?

a 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的表格。

2小时 100千米

5小时

b你是如何求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的?说出你的思路?

(2)某种细菌的繁殖是每过一天数量翻一番(即后一天数量是前一天的2倍),这种细菌第四天共有32个,前三天各有多少个?

a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做的表格。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32个

b师: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一天的细菌数量?生:不能。师:哪天的细菌数量好求?生:第三天。师:你是怎样求得,根据怎样关系列式?生:后一天是前一天的两倍。列式:32 2=16(个)师:然后再求哪天的?生:第二天的、、、、、、

c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解题方式。

引导:从后往前,一步步计算,像我们走路倒退差不多啊。(学生可能回答不那么准确,可能有部分学生回答“倒推”。)

(3)建筑工地有三堆水泥,第一堆有72包,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第三堆再用去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第三堆有多少包?

a你会列表格吗?点名回答,出示老师表格。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72包

b师:本题的问题是什么?生:求第三堆水泥的包数。师: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生: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师:你能直接求出第三堆码?生:不能。要求出第二堆。师:怎样求出第二堆?生:根据条件列式:72 2=144(包)师:那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是怎样理解的?生:第二堆得包数加上12就是第三堆的数量。列式:144+12=156(包)

c你会填表了吗?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吗?如果列表,那么表格要列多长呢?)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        36+5=41(分)

第四次        41+5=46(分)

第五次        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课后反思

1、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3、由于本题的侧重点如何通过列表法整理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由于侧重点、以及时间关系本节课没有传授如何列表,而是老师打印好的表格,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4:新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有9个小朋友要过一条河,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没有船夫),船上每次只能坐5个人,小船至少要运几次,才能使9人全部过河?

你们能想到好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一、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导学探究

(一)理解题意

1、出示条件:“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出示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学生口答。

指出:老师刚设了个陷阱。根据这两个条件只能求出第二天摘的,不能求第三天摘多少个!

2、如果我把其中一个条件改一下,(出示修改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现在可以算了吗?

看来这条件挺神奇的?一起来看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什么意思?

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同学们看,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但他却能从中找到这么多的隐含条件,并把它有序的表达出来。厉害!谁能像他这样有序的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这么多条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

引导出示: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老师明白了,他是倒过来想的,比前一天多摘5个就是后一天摘的,看得懂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

(没人能说。)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二天吗?如果是第二天,那就比第几天多摘5个?(手指着板贴),也就是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以后每天可以是第三天吗?如果是第三天,那——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板贴)

预设3:

(学生回答30+5。)

30是第几天摘的?加5是想求什么?也就是说第一天摘的+5等于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大屏上留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吗?(接预设1过渡前的话)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连续的隐含条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之处。

(二)分析数量关系

有了这么多的条件,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跟同桌说说。

(三)列式计算

1、都有办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1)学生自练.

(2)交流:

展示1(列算式):你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结合学生介绍,相机板书算式。35指的是什么?这个5呢?求的是?你们看,第一步的结果,作为第二步的条件参与运算,帮助我们求出了下一个问题。数学就是这样,在已知、未知之间不停地转换。问题解决了吗?齐答一下。

展示2(出示表格):这个同学的方法,能看得懂吗?谁来说说。(生说)他列了个表格把每天摘的个数依次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怎么样?

2、出示问题: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1)要求:不讨论,自己独立解决。先想想怎么做,想好了吗?拿出作业纸,第一题,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计算,时间1分钟,开始。

(2)学生完成计算,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展示1:一起看大屏幕。他选择的是填表,看一看,填的对吗?

展示2:他是列式解答的。第五天摘了50个,对吗?考考你们,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根据第三天摘的,就能算出第四天摘的,有了第四天摘的,就能算出………

展示3:(出示:5×4=20(个),20+30=50(个)

预设①有个同学是这样做的,这个方法正确吗?5×4算的是什么呀?

预设②老师是这样做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5×4算的是什么呀?

第五天比第一天一共多20个,对吗?怎么想的?

第一天暂时不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个5,到了第五天一共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也就是20个。知道了这个多的2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五天摘的。方法怎么样?也不错吧?

(四)反思总结

1、归纳方法。

刚才我们一共想到了3种方法(多媒体出示3种方法),其中有两种方法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算的呢?

小结:他们都是从第一天摘的这个条件想起,加上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就算出第二天摘的。有了第二天的,再根据这个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就这样,依次算出第四天、第五天。同学们,像这样从条件想起,一步步计算求出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示箭头)。

再来看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这些条件发现第五天比第一天多摘了4个5,然后加上第一天的,就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虽然思路不同,但也是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回顾感悟。

同学们,我们一起解决了一道比较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分了哪些步骤?

①生:我们要从条件想起。

师:是啊,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根据对应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步骤就叫做——分析数量关系。

②生:我知道可以填表做,也可以列式算。

师:恩,这个步骤就是计算解答(板贴)。在解答问题时,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填表,也可以列式。

③预设1:生:解决问题前要先找到条件。

师:不仅要找到条件,还要找到——(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2:生:要找到条件和问题。

师:对,首先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就是(理解题意),它是其他步骤的基础。

预设3:学生想不到看题。师:没有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步骤也挺重要,就是理解题意(出示)。你们知道理解题意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于比较复杂的条件,还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这个步骤是其他步骤的基础,可不能忘了。

总结:要能很好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少得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计算解答这三个步骤。

三、导练应用,增强认识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特别是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是一个新本领。想用用这个本领吗?好,试一试。

(一)“想想做做”第1题。

1、第1小题。

(1)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一个天平,看出了什么条件?还有吗?也就是——(出示:4个苹果重400克)

真不简单,从天平上发现了两个条件,能求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2)出示第2幅图,仔细看,又看出了什么条件?那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能求出什么?

(3)(出示两幅图)刚才,我们先根据4个苹果重400克求出了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再根据橙子比苹果重20克求出了橙子的质量。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从条件想起。

2、第2小题。(出示题目)有三个条件了。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吗?

(1)学生提问,相机出示问题。

(2)你觉得哪个问题最简单?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怎么算?(出示算式)钢笔支数求出来了,下面我们可以求出(圆珠笔的支数),怎么算?

圆珠笔支数知道了,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吧,谁来?

(二)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老师拿出一个皮球,师生互动,感知球的多次下落与弹起。

(2)出示题目,认识条件。“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有2个条件,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学生说后,多媒体划下横线)

“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怎么理解?

学生口答。

结合图观察:如果这里是16米,第一次下落后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谁来指一指?

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大概在哪儿呢?

(3)(出示问题:第三次……):理解了题意,你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吗。拿出作业纸,完成第2题。

交流汇报。第一次弹起?第二次呢?

反思: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如果没有前两次的结果,你能直接得到第三次的结果吗?那有了第三次的结果我们就能进一步推断出第四次弹起的高度是几米?数学就是这样一环套着一环往下延伸。

四、自主实践,导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有谁会做这个题目吗?

(3)(出示圆圈)一个圆圈表示1个小朋友,那18个圆圈就表示……?请同学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先找出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再解答。

(3)谁来汇报一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个人?

生:这是芳芳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芳芳的位置在哪儿,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兵兵呢?

(4)从条件想起,我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你认为画图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吗?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画图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要吗?谁第一个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把这个礼物送给他。准备好了吗,我要出题了。开始!

出示:妈妈买来3箱苹果,每箱5千克;又买来4箱梨子,共比苹果多40千克。梨子和苹果一共买了多少箱?

组织交流。

追问:这么多条件,为什么只用了两个条件?

指出:解决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都要从条件想起,有时从问题想起也很快捷,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第一天摘了3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件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问 题 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篇5: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不仅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养成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本课所要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会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今天的学习,有助于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学好本课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求两积之和与两积之差等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信息这一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体会列表这一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中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

在课前交流时,教者安排了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以及与学生交流有关策略的故事这两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策略的涵义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一开始,教者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课程表和乘法口诀表这两张表格(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为在自由整理例题信息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表格整理信息提供了可能。在出示乘法口诀表后,教者又用去掉表格线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有没有表格线,都是表格的形式,都具有表格的优势,用表格整理信息,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

在例题教学中,教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小明、小华、小军三个人的信息全部呈现在情景图上(课件),让学生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让解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在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时,教者让学生自由选择整理信息的方法,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对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时,教者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出现的表格上,要根据学生列出的表格提出列表的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表格,(贴出表格)为下面学生自己独立制表提供方法上的保证,如果学生不能想到表格法,教者就在分析完其它方法后,引导学生用表格来整理信息;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时,教者则要求所有学生都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列表法”这一解题策略,

(贴出表格)

在这两张表格都完成后,教者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共同之处并合并表格(合并表格),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就是求5本多少元”(板书:5本 ?元),“求小军买了多少本,就是求42元可以买多少本”(板书:?本 42元),“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个条件”(板书:3本 18元),从而将表格简化为箭头图,接着教者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大家觉得这张箭头图和这张表格整理的主要信息一样吗?但箭头图看起来更加怎样?它省略了表格中的什么?那你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表格线和人名重不重要?”,从而得出了“箭头图省略了表格中的次要信息,所以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这一结论,目的是让学生形成“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的思想。

在得到箭头图后,教师又让学生填出?号所对应的答案,然后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从图中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从而渗透“笔记本单价不变,所付钱数随着本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思想。

在学生初步形成解题策略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课件)但对教材的作业要求作了调整,通过作业纸的形式,(展台出示)让学生在“表格”和“箭头图”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用箭头图这一简化形式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然后再把“想想做做”的第二题设计成让学生听录音,并从大量信息中收集有用信息,帮助学校体育室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形式(展台出示),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生活的需要,从而形成在生活中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最后的小结过程中,我通过一些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表格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件),这样既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又和课一开始出现的表格形成呼应。

本节课,我主要着力于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和策略意识的养成,而淡化列式的指导,所以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都只要求学生口答算式。当然, 以上只是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预设,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检验。但是,在课上,我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真正体会到“做数学的乐趣”。《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不仅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养成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本课所要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会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今天的学习,有助于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学好本课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求两积之和与两积之差等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篇6: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48元

裤子

上衣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四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

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

(1)32×3=96(页)    150-96=54(页)

(2)40+32=72(页)    150-72=78(页)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岁

小芳

妈妈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补》

篇7: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95例1及“练一练”, 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想:过去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你们说到的列表、画图这两种策略都是用来整理问题中的信息,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最后还是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策略则不然,运用这种策略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再列式计算。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吧。

二、探究策略。

1、教学例1。

王大叔在围花圃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他究竟碰到了什么困惑?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你愿意帮助王大叔解决困难吗?

①提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确定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我们要考虑的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知道长和宽。)

怎样才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呢?

C=2 (a+b)      (a+b) = C÷2= 22÷2 = 11(米)

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11米,你有信心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到吗?把你找到的围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指名回答。

②大家这样有条理地表达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都写下来,似乎也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能很好地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    ③出示表格:请你把刚才所找到的所有围法都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列表)

出示学生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5 4 3 2 1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6 7 8 9 10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提问:这两张表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你认为哪张表格是正确的?为什么?

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对比你认为在“列举”时最应该注意什么呢?

板书:有序

这样有顺序的一个一个排列出来有什么好处?

板书:不遗漏  不重复

④小结:像这样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条理地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策略,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策略--“列举”。

板书:列举

⑤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了花圃一共有5种不同的围法,可这会他又在纳闷该选择哪种围法?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王大叔?指名回答: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加入面积一栏。学生口算,教师填入面积。

提问: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⑥小结:看来有顺序的列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2、讨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1)一组一组地写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2)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3)有序地写出3张数字卡片能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不错,现在到了检验大家学习成果的时候,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做“练一练”第1题。

(1)出示题目:有一种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  9:40  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2)学生先尝试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教师主要掌握学生列举时的顺序。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做题,指名说结果(12种)】

3、做“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各自做题,集体交流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式列举?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在用列举策略的同时,我们还用到了其他策略,你知道用到了哪些策略吗?(列表、画图)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课堂作业。P97第1、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长方形的周长=22米

长方形的长+宽=22÷2=11米

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6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出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可以用哪些方式列举?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指名读题(题中告诉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每两支球队只进行一场比赛;每支球队要分别与其他3支球队赛一场。)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2、谈话:这道题确实可以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列举时要有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和同学讨论)

3、全班交流。

(1)分别列举各场比赛,排一排:

红-黄  红-绿  黄-绿   红-蓝  黄-蓝  绿-蓝

(2)可以通过画图列举:

(3)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列举时,可以列表;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列举方法;列举出全部结果后,要进行检查。)

二、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

2、做“练习十七”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指名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6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

4、做“练习十一”第7题。(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法)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P98 “练习十七”第8题。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8“练习十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9题。(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全班交流:9+4+1=14(个)

2、做“练习十七”第10题。

学生在书上列表找出答案,请你圈出第一次同时发车的时间。

全班交流。(第一次同时发车的时间是6:40)

3、做“练习十七”第11题。

学生读题后,问:这题的什么是不变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什么不变?(长乘宽的积都是等于48。)

怎么才能做到有序思考?(从宽是1开始依次考虑)

(学生填写表格,检查所填的情况)

(在填对5种情况后,学生分别算出周长,指名交流)

指出:(1)面积一样的时候,周长不一定相等。其中宽是1的时候周长最大。

(2)表格中如果有多余的格子,一般要用线划掉,不要空着。

4、做“练习十七”第12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

5、做“练习十七”第13题。(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2人一组合作完成,在书上画线完成。指名说说解题思路。(6种)

6、做“练习十七”第14题。

(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那法?)

二、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课外作业。

补充题。

1、如果3a+b=20,有几种可能性?(怎样有序思考?依次写一写。)

2、用20米长的栅栏围长方形,有多少种可能性?如果有一面靠墙呢?

篇8: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学具:图书,字典若干本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3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课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并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中的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并再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辨析,判别;再组织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练习时,教师先出示5本一模一样的字典,组织学生测量出5本的具体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这种字典,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摞显示具体高度的这样的字典,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表整理条件,自主解答并组织小组交流是如何依据列出的"表格进行思考的。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书上的这题,是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的归总问题,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练习时,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并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等。然后再组织学生独立填表整理,探究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反馈信息后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板演校对解题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练习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及时小结反馈,从中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学法

以上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篇9: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有序摘录条件再有序倒过来推想。

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还原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还原策略解决相应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倒过来推想应从后往前推,要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2条件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与摘录条件的策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才是我想预期达到的。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读题默读题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准备了两个环节:1、说正反话,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据我从南京晓院附小回家的路线,提问:老师怎样从家回到晓院附小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例1之前,我先对五年级各班的个别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已经有所了解。那对于有甲、乙两个纬度的倒饮料问题,我是让学生先观察不公平,那怎样才公平呢?体现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再让学生想象还原,体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样思考。接着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结合书上的流程图填写表格,并说说每一个数据是怎样想的?填完表格,让学生结合表格列式计算,并追问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后进行总结。对于书上“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我觉得在这让学生进行策略总结,不太合适,因为例1教学的是一次还原,还不是倒推法的典型范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础上再总结策略。所以我对小结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完成这道题目时,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么?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思考,掌握解决一次还原问题的方法。

对于例2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整理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主要有两种整理,一种是纯粹对已知条件的有序摘录: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另一种是含有加、减符号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来?张→+24张→-30张→52张。我个人认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纯粹的摘录条件的整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整理等于把已知条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练一练”这样的题目: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那用摘录条件的整理会出现错误:画片的一半→多一张,其实是再送一张,不是多一张而是减去一张。如果用有思考的符号形式整理会好一些,整理成:原来?张→÷2→-1张→25张。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号的整理形式更节约时间,更简便。所以我让学生在体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整理进行比较,优化含有符号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得出要倒回来,这时要提醒学生倒回来也要有序,从后往前倒,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在学生会整理、会倒回来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探讨怎样验算。在这里,我把验算提前了,我认为如果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其实就是相互验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验算就是多余。验算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说说想法。之后总结策略,并让学生说说倒推法是从哪入手,怎样倒、怎样推的?用倒推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篇1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实录

师:喜欢玩游戏吗?(游戏介绍)有人想上来和老师玩吗?找1男1女吧。

师:谁赢了?知道为什么吗?被你发现了老师的策略,你真聪明。

师:在游戏中,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的赢得胜利,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策略能够帮助我们使问题变的很简洁,方便我们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

师:平时大家去超市吗?今天有三位同学,小华、小明、小军相约来到超市,他们想买同种类型的笔记本,现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能解决吗?

生:求不出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没有条件啊。

师:同意吗?老师这里有你们需要的条件,不过需要1个男生来读小明的话和1个女生来读小华的话,谁能来帮助我呢?其他同学拿出纸和笔,请你们运用一定的策略去记录,看谁的策略好能把信息记录的既快又全面。

师:刚刚的信息用图文表示的在屏幕上,现在先看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

生:展示作品

师:你觉得这位同学记得怎么样?

生:完整、全面

师:这2个放在一起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还有吗?

生:更完整、全面,因为有人物名。

师:把1号换掉,现在这两种你觉得谁好呢?

生:后者。

师:这样记录有什么优点?

生:同一个人物的都记录在一起。

师:有条理。还有不一样的记录吗?(如果有,继续比较,说说有什么优点?)

师:现在为止记录的形式还是不错的,可是老师觉得字有点多,写的麻烦。能不能把它再记录的简洁一些呢?谁来把它简化一下?

生:叙述。

师:这个“多少”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未知,是不是更简洁?

师:刚才这幅图出现了很多信息,大家想办法对条件和问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现在上下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条理、简、完整、全面

师:上面的形式好处还真多,那现在老师再给它加上线框变成表格,看看是不是更清晰一点?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个表格我们是如何形成的?

生:叙述。(板书)

师:像这样把信息收集、整理形成表格形式,我们称之为“列表”策略。(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表格中的数据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根据表中数据你能很快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可以先同位置交流一下各自的思路,再列式解决。

生:解题并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18÷3=6元  6X5=30元;先求出一本的价格(单价)再乘以本数就等于需要多少元了。

师:你是怎样想到要求出单价的?

生:要求买5本多少元,就必须知道1本多少元。

师: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出?(单价)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了图中的信息并且进行了分析,从而解决了问题。而此时小军也遇到问题了,他用42元去买笔记本,能买几本呢?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单价。(在题目中你需要哪些信息?)(小明的信息)

师:第一列我们写上“小明、小军”,下面请同学们把表格补充完整并计算。

生:解题。展示作品。

师:和他的列表一样的请举手。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叙述。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解决了2个问题,它们是同一个题目中有联系的2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信息整理在一起,如下图。下面请根据刚才的解题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30怎么得到的?7呢?(填数)填完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同位置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叙述。(引导出单价相同)

师:单价相同,你能根据屏幕上的信息把它绘制成表格吗?

生:(列综合性表格)

师: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格有什么优点呢?

生:一组信息能解决2个问题、有条理、信息全面。

师:那以后大家再遇到用一组信息求不同问题的题目,就可以用这样的综合性表格去解决问题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列表的策略顺利的解决了三位同学买本子的问题,接下来又有几位同学遇到了新的问题,(读题目)

生:展示表格。

师:从那知道6本的啊?看来大家不仅能从对话中获取信息,还能从图表中找到隐藏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真厉害。谁来说说你的思路?

生:叙述

师:看来大家会用列表的策略之后,就连思路都变的更清晰了。还有一些同学跟着体育老师去买球类用品,看球类用品多吗?那你有什么好的策略吗?

生:列表。

师:同意吗?那大家就列表并解答吧。说说你的思路。

师:关键所在是求出“老师有多少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大家把列表的策略学的不错,那老师最后再考考大家,我们开始的游戏还记得吗?我和你们的对决2胜1负,你能用列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吗?给你们2分钟时间。开始

生:展示作品。

师:看了他的列表,你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赢了吗?

师:坐正。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呀?有什么优点呀?利用列表的策略我们可以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你掌握了吗?请你完成课后作业“想一想、做一做”第3、4题。

篇11:《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的使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东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本文,语言平实、浅显、流畅,从雷奈克在生活中发现难题,萌发解决难题的构想,到偶然的发现,最后通过反复的试验终于获得成果,叙述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晰,是学生阅读的好文章。但考虑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引导学生领悟故事蕴含的哲理,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实际,综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启发学生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筋的习惯。

其中,目标1、2是本课的重点,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我准备分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多种形式地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上课伊始,我将出示实物,引出课题,并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听诊器的了解,唤起学生对听诊器的感性认识,明白它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文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再以实物质疑,学生自然会对“谁发明了听诊器?听诊器的发明过程”等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此时,安排学生自读课文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结合初读检查,对翘舌音“楚、诊、状”;平舌音“仔、凑”;前鼻音“诊、沿、管”进行正音,以及提醒同学们课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内脏” 的“脏”在里读“脏”。在此基础上,我还将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一些词语,圈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让学生分段读全文,说说课文的大意,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最后,进行练习书写生字新词,布置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的作业。

下面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这一课时,我分成 “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迁移”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故事蕴意。

一、 复习回顾

首先复习词语,然后,我将通过提问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看看图片,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来引出课文

板书课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二、探究自悟

此环节,我将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弄清听诊器发明的经过,并学会概括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首先通过提问,雷奈克发明这样的一个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将引导学生从雷奈克的内心活动入手,从“难过”了解他内心焦虑,和尽职。从“整日思索”体会雷奈克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治疗病人潜心研究:“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雷奈克虽然找到了诊断的途径,但,苦于没有诊断的工具。在阅读时,不仅要帮助学生领会它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前后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就……”在句中表达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受孩子玩跷跷板的启示,雷奈克作出了听诊器的雏形。从孩子司空见惯的游戏中,雷奈克受到启示,解决了医疗难题,这告诉我们只要做有心人,细致观察生活,肯动脑筋,便会有所发现。课文语言简洁,事情的经过讲得清清楚楚。所以,本环节在我设计上通过“表演”、“朗读”等游戏活动,使学生能体验当时的情景。再引读想象,则加深了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精神的体会。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了解发现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后,我引导学生以四人一小组来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想象一下雷奈克当时会说什么,做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表演雷奈克的同学在表演中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我请扮演雷奈克的同学说说当时自己的心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经过,正与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整日思索”相照应。孩子们游戏的动作“贴、划”是雷奈克“被吸引”的真正原因,“通过目板、另一头、清楚地听到……声音”等词语,说明雷奈克是怎样在观察中有所发现的,通过“高兴极了、马上”等词语,体会雷奈克进行试验的迫不及待,从而感受雷奈克潜心研究、攻克此时,我将顺势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根据上文内容,讨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分哪几个阶段?此时,学生不难从讨论发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阶段

板书:思索--启示--发现

最后,指导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

板书:又发现

“又发现、更好、做成”交流雷奈克在不断研究,不断改进,表现出雷奈克对医学事业的不断追求。

这时,学生一定对雷奈克的发明过程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感触,接着,再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此时,学生不难从课文中启示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最后,我再顺势启发呼吁学生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筋的习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本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应达成了。

三、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基础、发展、创新三个层面布置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医学难题的精神,懂得细致观察生活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础,最后,通过朗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读出两个感叹号的语气,把雷奈克的欣喜表现出来。最后,再让引导学生交流“果然”的意思,指导学生造句。

1. 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 搜集发明家的小故事,开个小型故事会。

板书设计:

1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思索--启示--(发现--又发现)--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2:《爱吃的水果》 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1、说教材

《爱吃的水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本课是通过实物或挂图及投影片,让学生运用普通话,说说这些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让同学们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你最爱吃什么水果?把它的样子、颜色、味道讲给同学们听。(2)评出一两种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水果。

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和与人交流的勇气。根据学生的识事经历来确立本课口语交际的难点;怎样来激发学生能围绕“水果”积极地参与讨论,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本节课要达到以下数学目的: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话和说话的能力。

2、说教法

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以投影仪、挂图、实物图演示,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诱发学生语言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

教师是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看一看”中学会辨别事物特征;在“想一想”中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听一听”中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在“尝一尝”中学会判断水果的味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比一比”中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演一演”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过程

能力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初识事物的特点,为本课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场面。

“看一看”:出示投影:(1)内容是一盘水果。这是创设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思考问题的习惯。先让学生看一看盘子里有哪些水果,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吗?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让学生去说,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同学们能听得懂即可,不能要求过高。把学生说话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想说要说这是至关重要的。(2)是一个水果店。让学生看一看,然后,引出问题。这些水果你平时看到过吗?吃到过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水果店里的水果一一辨认出来,如果有困难,大家在一起讨论,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想一想”:联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时吃过哪些水果?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如果有叫不出名称,说出水果的特征,就让大家来帮助你解决。在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注意那些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学生,要多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另外还要注重说话要有条理。让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例如按“名称--样子--颜色--味道”来说,即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说。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说出生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营造口语交际的环境。

“尝一尝”:出示准备好的水果实物,让学生亲口尝尝其味道,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再“评一评”在这些水果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水果是什么?因同学们的口味不同,说法不一,少数服从多数。同时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平时要能做到注意卫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尝一尝,培养学生的辨味能力。

“比一比”:选同学位最爱吃的水果,按照一定顺序,说说它的特征。比一比看谁说得最清楚、最具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推荐代表上讲台讲演。同时从各组里抽一名学生当评委,教师给予引导,提出比赛规则,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相互作学习,取长补短。鼓励学生善于表现自己,锻炼自我。从而学会怎样把事说明白,说清楚,说具体。并能做到表达自如。懂得听话时要认真倾听别人讲述,边听边想,有不同意看法要用“我认为”、“我觉得”的语气向对方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和能力。

“演一演”:组织学生开展演示活动,并在演示的过程中及时反馈,相机纠错,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手、口、脑、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力。先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小弟弟小妹妹到大姐姐来作客,大姐姐揣出一盘水果放在桌上,用手指着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说,再请学生表演。在表演中注意礼貌用语,如“谢谢、请”等。

我还用投影片设计了两个图景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投影(1):“有个人挑着一担水果在街上叫卖。”让一学生扮演卖水果的,再让几个学生扮演买水果的。想一想,卖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买水果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先让同桌学生说说,再请上讲台表演,看谁表演得像,大家给予鼓掌,教师给予肯定。投影(2):“小姑娘拎着一些水果来看望一个病着的老人。”通过老人的表情和小姑娘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呢?先同桌表演试试,让学生看画面上的情景去想象,再指几个学生上讲台扮演一下,看谁表演得好。我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图片来发挥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将口语交际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其口语交际的潜力。

[《爱吃的水果》 说课稿(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 小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 解决问题说课稿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说课稿

★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苏教版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苏教版)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连除解决问题》说课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