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劲光在1955年荣获开国大将的军衔,但是李运昌明明也是副司令,职务排名还在萧劲光之上却没得到授衔,这是怎么回事?

萧劲光的名字大家应该都较为熟悉,他是我国开国大将之一,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鲜有人知新中国一位部级的干部,竟然曾经是副司令,其职务排位还比萧劲光要高!这位曾任副司令的干部名为李运昌。

建国后的李运昌最高只做到正部级,而萧劲光最做到成为了副国级的领导,两人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具有极大的不同了。李运昌不只是在职务上与萧劲光有较大差距,在军衔上也差着萧劲光一大截。


(资料图)

1955年,萧劲光被授予开国大将的军衔,而曾在职务排位上压萧劲光一头的李运昌却什么军衔也没有。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令两位副司令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了两条不同的仕途之路?

萧劲光相较于李运昌来说,“底子”要更厚。萧劲光和李运昌两人都是立场坚定的革命战士,但要是讲一讲令人的早期革命经历就可以知道萧劲光的在党内的资历要更深一些,做出的贡献也要更大。

像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同志就曾经担任过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红军时期,萧劲光也是军团级的干部,萧劲光的军旅生涯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军发展的几个较为重大的转折点,是妥妥的“老资历”。那李运昌呢?

这样的一份军中履历,是李运昌远远不及的。李运昌参加革命参加得比较晚,就没参与过长征,长期在北方工作,从资历和职务上看,李运昌在萧劲光面前不占优势。

照着这样发展下去,实际上李运昌基本没什么机会能够将他的名字与萧劲光大将的名字放在一起来说。但是人生的机遇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看似样样不如萧劲光的李运昌也有机会能够与萧劲光成为“同事”,还将自己的职务排名排到了萧劲光前头。

这段时间也算是李运昌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萧劲光和李运昌两人在1945年时都在东北人民自治军中任职。提起东北人民自治军就不得不提到在解放战争中实力突出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的前身实际上就是东北人民自治军,也就是东北联军。东北人民自治军建立之后,萧劲光被任命为第四副司令员,而李运昌则成了第二副司令员。虽说都是副司令,但在职务排位上李运昌要排在萧劲光的前面。

这主要是因为李运昌在东北联军里更有兵权。1945年,我军考虑到在东北没有主力部队,就安排了与东北较近的冀热辽军区中的曾克林去东北组建部队,这也就是“曾克林出关”的由来。

李运昌能够成为东北联军第二副司令就与曾克林有一定的关系。曾克林在冀热辽军区时,其实是李运昌的下属。曾克林到了东北以后,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在短时间内就已经发展起一支8万人的部队。

作为东北联军中重要的一支,需要一个军衔、军中职位更高的人来镇场子。于是,曾克林的老上司李运昌就这么有了兵权,成了东北联军副司令,还在职务排位方面压了萧劲光一头。

话又说回来,一般都是上司提拔下属,这因为下属出色,上司被“提拔”的场景可不太常见。但不管怎么说,李运昌在1945年时确实走上“人生巅峰”,在他之后的生涯中,再没有过这样的高光时刻。

李运昌、曾克林手下的部队中,很多都是刚刚征召来的新兵,还有一些原来的“军警”。在建军之初,李运昌就在军队建设和武器分配上面与后来的四野统帅经常发生争执。事实证明,李运昌这武器分配的确实是有问题。

在与国民党作战初期,东北联军表现不算很好。原因之一就是李运昌将相对精良的武器分给了战斗力不强的新兵。这样的失误无疑对李运昌的仕途发展有不利影响。

1946年,李运昌被调离东北军区。1949年后,李运昌在没挂过任何军职,故而在1955年授衔时,未得到授衔机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