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春梦粤语(京华春梦粤语版17集在线)电影每周荐2021-05-13 14:04:21

邵氏和电懋影坛争霸,电懋公司宣布开拍邵氏最擅长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激怒了邵逸夫,发起反击。集全邵氏之力,用李翰祥做总导演,率几组导演占了邵氏6个影棚,不眠不休,花了半个月,抢拍完成。结果票房大卖,尤其成功打开了中国台湾省市场。从此台湾成为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重要性超过南洋。

电懋这可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肯定是非常恼火,当然也不甘心。《梁山伯与祝英台》被邵逸夫抢了先,别着急,咱肯定得找补回来。于是,震惊华语影坛的双胞胎连环案,从此拉开序幕。


(相关资料图)

电懋版宝莲灯

1963年底,邵氏开拍岳枫导演、林黛主演的《宝莲灯》。电懋一听,马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召集电懋五大导演,包括王天林、罗维、易文、吴家骧和唐煌联手赶拍,于1964年1月抢先上映。

邵氏版宝莲灯

面对电懋的出击,邵逸夫啊,倒没着急,这回让岳枫岳老爷慢工出细活。但是谁料想啊,这《宝莲灯》还没拍完,主角林黛自杀了,这可算是噩耗了。按说,《宝莲灯》的双胞胎案应该是电懋赢了,人家已经抢先上映了呀。谁料想峰回路转,邵氏找了和林黛体态容貌相似的杜蝶做替身,补完了林黛的两部遗作——《宝莲灯》和《蓝与黑》,后边上映,结果引发了观众怀念林黛的观影狂潮。《宝莲灯》邵氏这版票房大卖,远胜电懋版,这个结局还真是有点儿出人意料。

林黛(左)与杜蝶(右)

林黛遗作 蓝与黑

那有人问了,面对1963年底,电懋抢拍《宝莲灯》的挑衅,当时邵逸夫的反应挺奇怪呀?他不是一向睚眦必报吗?怎么还让岳老爷慢悠悠拍,不着急呢?问对了,邵逸夫可不是省油的灯,电懋抢他的《宝莲灯》,他就瞄准了电懋当时正拍的、改编自张恨水小说的名著《啼笑因缘》。电懋这版是王天林导演,从邵氏跳槽过去的赵雷和林翠、葛兰联合主演,阵容强大,制作精良。

电懋版 啼笑因缘

邵逸夫趁电懋把精力全放在抢拍《宝莲灯》的时候,他马上集合陶秦、岳枫、严俊、何梦华、罗臻等7位导演,分组抢拍出一部新《啼笑因缘》来,抢在电懋版——就是王天林导演的那个,前一周上映。这招也够狠的,打的电懋是再次措手不及。

邵氏版啼笑姻缘 又名故都春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不管是电懋还是邵氏的《啼笑因缘》,在台湾市场都要改名儿才能上映,原因是怎么回事儿呢?是《啼笑因缘》的原作者张恨水,解放后留在了祖国内地,所以台湾国民党政府就封杀了张恨水的作品。但邵氏和电懋都拍了这张恨水的名著《啼笑因缘》,都想在台湾市场分一杯羹,那怎么办呢?改名儿啊,署名邵氏全体导演的邵氏版,在台湾就改名叫《故都春梦》,王天林导演的电懋版改名叫《京华春梦》。

电视剧 京华春梦

你看这两家公司打得很厉害,但是在改名上还挺有默契,故都对京华都是一场春梦。那多说一句啊,十几年之后,王天林去了TVB拍了一部电视剧,也叫《京华春梦》,是汪明荃、刘松仁主演。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刻,但电视剧《京华春梦》与小说《啼笑因缘》是没啥关系的,但是他也是改编自张恨水的另外一部名作《金粉世家》,这是题外话了。

说起来呀,这个电懋计划要开拍的什么《武则天》《杨贵妃》《红楼梦》啊,都因为被邵氏抢先拍摄,最终胎死腹中。所以说,在这一段时间里,邵氏与电懋的双胞胎连环大战打得非常激烈。最厉害的三场仗,就是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宝莲灯》到《啼笑因缘》,都是大制作!要不集邵氏全体导演之力,要不就是集电懋全体导演的智慧。打的是焦头烂额,不亦乐乎。

从战绩上看,邵氏兄弟公司是占了上风。也难怪,从上世纪20年代,邵家老大邵醉翁主持的天一公司开始,就特别擅长搞双胞胎抢拍式的恶意竞争。我们前面讲过呀,黎民伟的公司要拍《花木兰》,邵醉翁马上就抢先拍了。如是者数次,终于引起了同行的激愤,这才引发了六合围剿天一,逼得邵氏兄弟是转战南洋和香港。

到了几十年后的邵逸夫时代,重现了抢拍同题材,酿成双胞胎案,与商业对手电懋恶斗,手法之娴熟老辣,这邵逸夫比他老哥邵醉翁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对于这种两年内连续发生四起双胞胎题材的恶意竞争手段,怎么是四起啊?不是只有《梁祝》《宝莲灯》和《啼笑因缘》吗?其实还有两部《七仙女》呢,关于这个《七仙女》双胞胎案,我们稍后会详细讲到,这里咱们先按一下不表。

邵氏版七仙女

国联版七仙女

对于这种两年内连续发生四起双胞胎题材的恶意竞争手段,我们该怎么看呢?有人可能说,这是好事啊,大公司之间竞争拍戏,那便宜的是我们观众啊,有戏看,有好戏看。但问题是,同样的题材你拍两遍,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内看两部同一题材,观众会不会看腻是一回事儿,关键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呀。中国那么多题材可以拍,你非要和人家抢,而且集合全公司之力,就抢在人家上映前一周你上映。。这种行为,本质上肯定不是为观众服务,根本就是打压竞争对手,损人不利己,白开心。你说这么多导演,这么多演员干点啥不好。但邵逸夫肯定不这么想,他屡次三番,抢拍同一题材闹双胞胎案,和电懋闹得难解难分,明摆着就是要影坛称霸!

这和那个时代美苏冷战争霸是一个道理,虽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但从战略角度,必须这么搞,人家是做大事儿的,咱们普通人不太理解。问题是邵逸夫的对手电懋这边的陆运涛也不是说呀,除了抢拍同一题材,电懋也开始花大本钱,从邵氏那里挖墙脚。

这方面,电懋也是学邵逸夫。当年邵逸夫一到香港,就从电懋重金挖了陶秦和岳枫两大导演,还有大明星林黛。电懋早就憋着这气了,既然大家明刀明枪干起来,那他也就不客气了。最早是从邵氏挖了女演员尤敏,之后还有“皇帝小生”赵雷,以及凭《倩女幽魂》走红的乐蒂小姐。电懋本身财大气粗,挖起墙角来也不惜本钱,比你邵逸夫不差。

对于这些演员的流失啊,邵逸夫肯定是肉痛的,但是还不算太在意。真正让他紧张的是,邵氏一手捧起的大导演李翰祥,居然也被电懋撬动了。要带着邵氏最红的演员和一帮台前幕后制作各个工种的人才出走邵氏,自组公司单干去了。哎呦,按说这李翰祥当时可是邵氏公司的擎天博云柱架海紫金梁啊,这是中流砥柱啊。尤其是1963年拍完大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更是踌躇满志,呼风唤雨。那邵氏兄弟公司已经是邵逸夫、李翰祥、邹文怀三架马车全力核心的架构啊,几乎公司的大事小情,邵逸夫都找李翰祥和邹文怀商量,视他们两位是肱骨重臣。

那李翰祥如此受重用,他为什么起了反心呢?这里面有新仇,有旧恨;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矛盾;有李翰祥自己的问题,也有邵氏公司的问题。这一段不仅是历史轶闻,也值得我们当代公司企业值得借鉴。借鉴什么呢?如何处理公司和成绩出色独挡一面的主管和员工的关系。怎么讲呢?咱们慢慢道来。

当时当红得令的李翰祥大导演在邵氏那是踌躇满志,一心想继续拍四大美人这种鸿篇巨制。继《武则天》《杨贵妃》《王昭君》之后,他就非常想拍这《西施》。但在邵逸夫看来啊,李翰祥的这个美人大片,投资巨大,但票房利润却并不可观,所以他推进并不积极。这一下就让李翰祥很不爽了。与此同时啊,李翰祥发现邵氏内部有意无意的架空他。比如,他一手发掘的凌波,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走红后,反而李翰祥没有机会拍他,被邹文怀派给岳枫去拍《花木兰》了。这都让李翰祥有被算计和排挤的感觉。

那什么人敢排挤李翰祥呢?李翰祥的回忆录,虽然没有明言,但处处都指向了与他同受邵逸夫重用的邹文怀。比如,都知道李翰祥想拍《红楼梦》,但邹文怀却在李翰祥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找了袁秋枫来导演。按照邵氏老员工田丰田老师的看法,明摆着,邹文怀是想用袁秋枫取代李翰祥。可惜呀,拍黄梅调还是李翰祥最在行。

红楼梦

邹文怀主抓的这版《红楼梦》,贾宝玉找了任洁反串,演得完全不到位,整体拍得也很失败。最后被李翰祥取笑之余,还发现了给任洁幕后代唱的那个厦语片的女演员小娟,也就是凌波。等李翰祥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干脆就让给贾宝玉的扮演者任洁演侍女,也算是对邹文怀的一种回敬了。

当然,邹文怀针对李翰祥,也是公司内部权力内斗,甚至争宠的正常表现,同时也不排除邵逸夫搞权力平衡。极大可能,是来自邵逸夫的授意,和站在公司战略角度的规划。比如,李翰祥在回忆录,一直强调他在邵氏受的委屈,什么委屈呢?他作为邵氏的签约导演,李翰祥是签了八年合约,每年要拍五部戏,每部片酬是8000块港币,按月支取。可是,邵逸夫挖了电懋的陶秦和岳枫两大导演,给出的片酬是每部三万港币。虽然后来,邵逸夫给李翰祥也涨到了12000一部,但和人家这三万一部比起来,还是让李翰祥很不是滋味。

这还不算,邵氏影城刚建好的时候,里面的摄影棚只留给岳枫和陶秦搭布景。李翰祥的《杨贵妃》《王昭君》就只能去外边的片场、影棚搭景。这么一比较,李翰祥只能心里想,看来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这也还不算呢,李翰祥去日本出外景,包括做《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特效,因为超支超时,都会被一向节俭的邵逸夫斥责。

李翰祥清楚地记得,他去日本拍完这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特效回来,邵逸夫很不满地对他说:“你拍这点戏用了多少钱,你知道吗?20多万呢,这是钱哪,不是闹着玩儿的,将来怎么收回来”?说完还扭身就走。这些情形啊,李翰祥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旧账也让李翰祥很受伤。当然,当时的李翰祥也不敢有什么怨言,因为没资格呀,只能挨吧。

等到李翰祥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大红大紫之后,想起之前受的委屈,就忍不住了。毕竟他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了。那有人问了,如果这个时候邵逸夫察觉李翰祥的不满,及时给李翰祥涨片酬,或者给他股份,是不是就能避免李翰祥的出走呢?

首先,给股份这事儿是不可能的。因为邵氏兄弟是家族企业,所有人都只给邵逸夫一个人打工。邵逸夫从没打算让员工成为合伙人,他是公司唯一的老板啊,他的权威不容挑战。

那么涨片酬这个应该有机会。但问题是啊,光涨片酬已经满足不了李翰祥了,因为外面给出的条件已经是和李翰祥合伙办公司。李翰祥要自己做老板了。

说起这个导演自己做老板啊,在李翰祥之前还是有成功案例的。李翰祥是亲眼得见啊,得见的是谁呀?是自己入行师傅严俊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分别为邵氏和电懋拍戏,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还有粤语片名导演秦剑,在新加坡财团的支持下,自己开办公司,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比如那个《大马戏团》,那也是大制作,也是非常成功啊。但是,这两位要论票房号召力,李翰祥不仅不逊于他们,那个时候还是红过他们。可是要论赚钱,要论创作自主,李翰祥就跟严俊和秦剑没法比了。所以,有前面这两个比着,李翰祥心眼儿就活了。

大马戏团

正因如此,当新加坡财团陆运涛老板亲自出面,拉拢李翰祥让他自组公司,并且是国泰和台湾联邦国际影业,联手幕后支持李翰祥。这是什么意思?是李翰祥自组公司摄制的影片,香港和南洋地区影院和发行由国泰公司负责,中国台湾省地区由联邦国际负责。

我们前面讲过,联邦是当时台湾最大的电影发行公司。但是邵氏没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交给他们发行,反而联合另一家在台湾成立发行公司,打破了联邦在台湾的垄断地位。于是联邦才联合同样和邵氏视同水火的国泰,动起了邵氏最重要、最红的大导演李翰祥的脑筋。在李翰祥和国泰以及联邦的这种合作,相当于李翰祥负责生产制作,国泰和联邦负责各个地区的销售。

那李翰祥自组公司的资金全部由国泰支付。你想想,有了这两大公司的支持,李翰祥的底气够足,底牌更硬了。于是他就向邵逸夫摊牌了。按照李翰祥当时算盘,如果邵逸夫也答应他和国泰谈的条件,支持他组建公司自主创作,大家宾主一场,他肯定还是选邵氏的。但邵逸夫一句“你和邵氏是有合约的啊,你敢动,就告你”,这一下可激怒了李翰祥。他是吃软不吃硬,加上后续邵逸夫不再露面,只让邹文怀和李翰祥对接,也让李老黑感觉很受轻视。当然,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啊,应该不是邵逸夫不见他,而是邹文怀故意阻挠,想让他离开邵氏。要说这个可能性啊,不是没有,但我个人感觉不大。毕竟,如果不是邵逸夫有指示,在这种关乎公司未来发展的大事上,邹文怀尤其是当时的邹文怀,还不太敢玩花样。

那此时的李翰祥已经决定,在国泰和联邦的支持下自组公司创业。但联邦的老板夏维棠提出了一个条件,让他把凌波也一起带出来。要知道凌波呀,因为梁山伯这个角色,已经成为当时台湾最受欢迎的明星了,这是一颗巨型摇钱树。如果凌波随李翰祥一起离开邵氏,在台湾,光是李翰祥导演凌波主演,随便拍什么,当然一定得是黄梅调啊,都得卖大钱。李翰祥一听,有道理呀,这个小娟是我一手捧红的,我带她走,这还不手拿把攥吗?所以信心十足地去找凌波。谁料想啊,凌波根本不和李翰祥谈,只让当时和她出双入对的、邹文怀的副手何冠昌出面。李翰祥一看,就知道不妙。他心想,我还忘了小娟的这艺名凌波,是何冠昌给取的呢?但是他不死心,还是让自己的得力助手朱牧朱三爷,出面和何冠昌谈判。那凌波就开出了,先付10万港币定金的条件。当时的10万港币也是很大一笔钱,这条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李翰祥觉得可以接受,但凌波又提出:必须第二天下午3点钟前,就要收到这10万港币。李翰祥一想,国泰和联邦这两大公司就拿出这区区10万块现金,那还不等于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吗?谁料想,堂堂两大公司,居然谁也不愿意出这10万块港币。或者说吧,他们都想让对方出这个钱,两家都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眼睁睁就错过了这个时机,人家凌波也没得罪你李翰祥啊,因为你答应了人家的条件,却付不出这个钱,你怪谁呢?人家凌波就不走了。

多年之后啊,李翰祥回忆说:“当时真是鬼迷心窍,其实这区区10万块,就已经考验出这两大公司不靠谱,他居然还继续和他们合作”。这才导致后面欠了巨债,落了一个差点儿没法翻身的惨烈地步。

欲知李翰祥投奔国泰自己创业,后事如何?财雄势大的国泰公司为什么不靠谱呢?堂堂马来西亚首富陆运涛亲自出马,决

关键词: 京华春梦粤语 京华春梦粤语版17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