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城区自来水现苯超标事件”以来,兰州官方通过数年对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密织“防护网”,并设立“里三层外三层”的一系列严格预警防控措施,以应对周边存在的环境风险对供水水质构成潜在威胁。

6月伊始,保护区内由1.5万棵(株)樱花、金叶榆、高杆月季、香花槐、泡桐、红叶李、国槐等组成的涵养林,加之约92亩的柽柳、紫穗槐、沙枣等,以及在河滩地、边坡及涵养林下种植近百亩的苜蓿、白三叶等,簇拥在奔流东去的黄河两岸,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要守护几百万人的饮水安全,眼前再好的风景也只能‘孤芳自赏’。”负责该工程的兰州市西固城投水源地项目技术负责人许德春感慨道,如今目光所及处,几年前尚是“东一堆垃圾,西一个木桩,不是水坑,就是烂泥”的状态,企业生产及村民生活产出的污水、垃圾无序排放存在巨大隐患,民众出行常陷“无处下脚”。

该水源地位于素有“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称的兰州市西固区,水源保护区沿河道总长度23.8公里,总面积57.26平方公里。据许德春介绍,项目总投资逾1.6亿元的兰州市水源地保护一期工程,于2015年底开工,2018年3月完成竣工验收;投资逾1.3亿元的二期工程紧随其后,目前整体主要内容已建设实施完毕。

许德春说,一期工程通过保护区内生活污染源的整治,不仅建立了良好的水源保护屏障,而且降低了水源污染风险,有效确保饮用水水源的安全。二期正在开展相关播撒草种的收尾、正式电接入等附属工程,未来将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的水源地保护力度有多大?许德春向中新网记者举例说,水源地保护区外的临近国道属交通事故多发频发路段,并常见载有化学危险品的运输车辆侧翻,故安装了逾1公里的防撞护栏,将安全隐患堵于“墙外”,如第一道“围堵”被突围,保护区外还有防渗漏渠,将危险化学物引流至固定池中进行特殊处理。

2014年4月11日,兰州市发生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部分民众供水受到影响;2015年3月,兰州部分城区自来水再次出现异味,经查系因上游水电站枯水期泄水清淤,令当地民众“虚惊一场”。

连续两年自来水“出问题”使得甘肃省会兰州城区的供水安全备受外界关注,这亦成为400余万人口的这座西北内陆城市“心头之患”。官方一方面斥巨资开辟兰州第二水源地,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供水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不断升级对原有水源地的管护力度。

据介绍,目前兰州第二水源地已启动向全市四区一县,近430万市民提供水源,结束该市自来水供水源单一的历史。

但在许德春看来,供水重任的“转交”并不意味着第一水源地“将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其监管力度正逐年加大,时刻承载着兰州市“备用水源”的使命担当。(记者 冯志军)

关键词: 水源 生活饮用水 供水水质